编者按:
海定波宁,沧海为曙。千年海曙,山水形胜、钟灵毓秀,群贤辈出、名人云集,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从泱泱三江水到潺潺六塘河,从延绵的四明山到玲珑的独秀山,从唐代的天封塔到宋代的月湖,从元代的永丰库到明代的天一阁,从浙东学术文化到博纳兼容的商帮文化,从王安石、王应麟、史浩、万斯同、全祖望到张苍水、赵叔孺、袁牧之......千年海曙有着数不胜数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和人文故事,就像一座丰富的矿藏,等着我们去寻访、去挖掘。即日起,海曙区全媒体中心联合海曙区社科联推出曙哲社科视窗——“读千年海曙”系列文章,带您走进千年海曙,回味城市历史,探寻宁波城的生命印记。
海曙之名是因为境内有海曙楼,老百姓俗称鼓楼。唐代的明州城基本上是现在海曙老城的范围,也叫“罗城”。“罗城”的山水地理格局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解释:“东屏太白,西依四明,北座骠骑,南瞻金峨,三江交汇,一水入海”。
唐代明州城筑在三江口,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晋代玄学家郭璞曾预言三江口会成为大都市。现今的奉化江口有一座山,旧志上称“江口山”,今天叫作甬山或塔山,“自四明山分为雪窦诸山,东衍至此,山上有塔,山半有清水庵,俯瞰长江。山阴为鄞境,山阳为奉化境。”(《曹志》)郭璞曾云游至此,叹曰:“明山剡水,气势甬甬,五百年后必成一大都郡。”所以说宁波筑城之地三江口是一块“天地人合一”的风水宝地。
宁波有一句谚语叫“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过去的海曙老城,是江南水乡,是一个水上城,是一个海边城,水会让一个城市更有灵动感。海曙老城在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交汇处。
六塘河分为东西塘河,东塘河分前中后三塘河,东乡的前塘河起自横溪镇河头村,经太平桥、云龙、三桥,于横石桥与中塘河汇合,再流到宁波的四眼碶,长达18.5公里。中塘河起自东钱湖边的莫枝,经沙家店、杨村桥、潘火,于横石桥与前塘河汇合。中塘河比前塘河短了些,只有9公里。宁波现代非常有名的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是东乡人,当时他在韩岭教书,他日记里就这样写,他来宁波城就是从东钱湖的莫枝坐船,一直坐到张斌桥这边,然后过灵桥到宁波城。后塘河起自宝幢,经五乡、盛垫,到江东下茅塘,长度可是短得多,只有15公里。旧时,日本来宁波朝拜天童寺曹洞宗的僧人,基本走这边水路去天童寺。
西塘河也分前中后三塘河,在海曙区境内。西乡的前塘河又称南塘河。南塘河起自它山堰,经洞桥、横涨、栎社、石碶,到宁波的共青桥,长24.5公里。中塘河起自横街,经集士港、祝家桥,于望春桥汇合后塘河直通北斗河、南斗河。中塘河长12公里。后塘河经望春往西,经过高桥、鳖山庵到山下庄。其实后塘河还要经岐阳,它最终到桑家河头,全长13.18公里。整条后塘河最低通航水位2.5米,最浅处水深0.9米,最窄处宽14米,有桥梁19座,最小弯曲半径20米,可通航20吨级船舶。
据道光年间的周道遵《甬上水利志》统计,海曙老城中有11条小河,1个水池,我们今天可以想象,当时所有的道路边上,都有一条傍路的小河。海曙老城中最重要的蓄水的地方就是日、月双湖。
海曙老城中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与水、河道相关的地名,如横河街、大桥头、西河街、秀水街、莲桥街、府桥街、双桥街、菱池街、三板桥街、泥桥街、车桥街、碶闸街、虹桥巷、带河巷、白水巷。这样的地名在海曙老城里面几乎占到五分之一。
具体的十一条河,一个水池是哪些呢?分别是:府东河、府学前河、平桥河、县前河、岳庙西河、天封塔西河、南水门里河、府西河、天灵寺西河、西水关里河、水仙桥河、清澜池。
城内的水流到哪里去?排水的地方在哪里?宁波在东边有三个排水口,分别叫做水喉、食喉、气喉。
宁波城内的河道在民国的时候已经填塞了,在一些老地图上,比如说《宁郡地舆图》上面就是把道路、河道基本上都绘出来了,另外还有一本《光绪宁郡城河丈尺图志》,它是专门测量城中河道的一本书,非常清楚把城中的河道宽多少长多少都做了一个记录。
摘自《浙江文史记忆丛书——海曙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