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946027/2023-68095 组配分类: 提案议案
发布机构: 南门街道 发文日期: 2023-05-1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关于合理规划开发露营业态的建议
时间:2023-05-12 16:04 来源:南门街道 浏览次数:

领衔代表:郑碧寅

一、当前背景

疫情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不少改变,社会大众的旅行需求也因此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区域大众的休闲放松方式,开始向周边游、短途旅集中,而露营,这种既可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又可降低疫情风险的短时户外生活方式,已然成为疫情期间消费者周末、小长假的首选。

相关旅游行业报告显示,在疫情之前,国内露营产业就已呈升温之势,疫情的持续影响加速了这一发展趋势。2021年,中国露营营地市场规模同比增长约78%。2022年,露营更是成为最热门的休闲度假方式,平台机构的数据显示,“五一”期间,飞猪的露营订单量环比增长超250%,“国庆”期间,携程露营订单量同比增长超10倍。不仅如此,“露营热”也催生了露营经济,带动了行、游、娱、住、购等一众关联行业,在推动文旅消费升级,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中崭露头角。

2022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与中央文明办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了做大做强做优露营旅游休闲产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对于促进露营旅游休闲健康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产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随着政策、行业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认知度的不断提升,露营产业有望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城市经济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难题

近两年,长时间的居家生活,让踏足郊野、亲近大自然的露营生活受到不同群体的追捧,东钱湖、五龙潭等部分露营热门地频频出现在宁波市民的朋友圈。但从目前本地露营市场的秩序与发展态势来看,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现阶段露营市场尚处野蛮生长期,市场秩序与发展态势尚需进一步引导

一是安全管理是“草坪经济”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目前,市区露营营地的安全监管并未与露营产业的蓬勃发展相匹配,部分露营地属于“自我拾掇”型,在区域安全、游客人身安全等方面,未有足够的安全保障设施与应急救援能力,加上自发的露营活动往往缺乏基本的户外经验及安全意识,露营地容易聚集帐篷和野外用火,尤其是临湖、临山区域,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风险。二是大部分营地的经营资质与管理尚不规范,需要政府及辖区进一步加强监督和引导。尽管国家已出台了《关于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营地经营主体要依法取得营业所需的执照和许可,遵守相关的商业规范,但部分经营性营地的规模和品质参差不齐、部分网红营地为游客提供的设施服务与产品售价不相匹配等现象,说明市场秩序的维护与管理,仍有待加强与规范。三是游客过载或将导致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从本市实际情况看,城区30公里范围内,大量露营游客的聚集时段一般集中在周末,露营车辆的集中进入,将使非铺装路面的土壤承载力受损,同时由此产生的塑料用品、生活垃圾等,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当前,正是我区深入挖掘区内生物多样性资源,积极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的重要时期,在此情况下,提升社会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与“无痕山野”的理念,亟需政府及辖区的有效引导与普及。

2.现阶段露营产品尚处起跑期,产品形态与产业联动尚需进一步规划

从我市目前已成气候的露营营地看,多数帐篷营地千篇一律,产品同质化、产品单一、体验感不足等现象较为突出。一是露营产品较为单一,季节变化性、参与性、互动性不强。目前景区露营地大部分仅提供露营装备、炊具等基础设备,产品形态单一,与旅游、旅行社、酒店的联动较少,而主城区的“露营公园”或“城市露营”概念尚未形成,露营形态集中在景区居多,产业多元化发展势头尚未形成,产品较为单薄。二是市场供给数量与质量尚有提升空间。一方面,目前在海曙区范围内,已开发建设的景区露营地有龙观庄园露营地休闲旅游基地、趣野野趣梁祝露营基地、浙东大竹海露营基地,数量上尚未显现优势。另一方面,2021年底,宁波大市区内商业露营营地仅9家,而到2022年5月,已发展到近50家,部分露营基地经营者在小红书等平台上,发布添加滤镜的照片吸引游客,而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比如露营经济火爆致使短期内大量新人入局,但商家资质、配套卫生设施、餐饮品质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卖家秀”与“买家秀”的大差异等现象,降低了露营群体的回购率,数量与质量上存在的矛盾,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阶段我区露营经济的发展。三是本地户外用品贸易企业与本地露营产业关联度不高。露营的核心是帐篷等装备,宁波作为挪客、牧高笛等多个国内顶级户外品牌产地,已在露营装备产业上深耕30年,是国内最重要的户外装备制造地之一,在细分领域市场上具有较强的露营装备生产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但这些装备生产商,与本地露营产业的关联度与粘合度并不高,甚至普遍较低,未能在本地露营产业的发展上释放更大的作用。

三、未来建议

(一)出台相关政策,扶持露营产业发展,以此作为我区文旅产业未来几年的新增长点

一是建议完善行业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建立户外露营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营地和露营经营企业的管理要求,完善开展营地活动的各类安全保障设施、意外事故以及医疗服务设施,进一步规范区域内专业营地的供电、供水、逃生等基础设施和规范,促进露营营地以及露营经营企业的管理向规范化和标准化迈进。二是出台相应的奖励政策。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考虑出台以贷款贴息、费用补贴、创新奖励、人才吸引等方式相结合的露营产业激励机制,积累我区露营产业发展动能,努力推动我区文旅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培育露营连锁经济。目前露营地相关企业,大部分盈利模式还停留在出租营位、收取门票的初级阶段,单一的盈利模式较难支撑露营地的长远发展,因此,引导露营营地规模化、连锁化经营,孵化优质营地品牌,培育区域龙头企业,将是未来影响露营经济的发展关键。建议通过政策指引,鼓励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方式支持营地建设和运营,进一步拓宽露营产品的覆盖面,完善露营基地的建设及相关配套,提升露营地的综合效益,有效促进露营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使露营产业逐渐从政府引导为主,向市场化运作为主的方向转变,助推我区露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完善适合城市露营和露营度假不同产品的场地规划,引导部分民间资本投资发展露营产业

一是加大拓展露营旅游的休闲空间。科学、合理评估区域内景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公园等区域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设计科学的环境容量,出台相关细则,合理规划适合城市露营和露营度假不同产品的营地,鼓励城市公园如阳光广场、中山公园、月湖公园、江厦公园等利用空闲地、草坪区域或林下空间等划定非住宿帐篷区域;规划符合我区实际的自驾车露营地、帐篷露营地、青少年营地等多种营地形态,满足多样化露营需求,打造营地的特色文化,形成我区的旅游名片。二是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投资露营产业。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鼓励各界民间资本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各类旅游产品,依法依规发展露营旅游休闲功能区。通过政策指引,支持相关民间资本组建专业化的露营营地经营管理企业,参与区域内景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公园等区域露营营地的经营管理,推动公共营地建设,扩大公共营地规模,鼓励民间资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保障其经营管理权益,推动我区露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引导露营关联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我区地处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区域的季风气候区,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实现我区旅游市场高质量复苏的重要保障,而我市所拥有的户外用品贸易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也为做大做强露营旅游休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露营旅游涉及的产业链条长,全产业协同发展的潜力较大,一是建议通过更多“营地+”的模式,对接更多关联产业。促进露营与其他旅游业态如旅行社、酒店、食品零售等的融合,推出露营地和旅游项目组合的开发模式,如五龙潭景区露营、户外主题餐饮等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以更加丰富的元素为营地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提升营地的综合效益,形成叠加的经济效应,促进营地和不同旅游业态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引导露营旅游与城市文化产业的融合。通过融入城市文化元素,凸显城市露营的差异性和竞争力,在市区内推出如露营音乐节、露营文化市集等文化活动,设计沉浸式、生活化场景,推出更多拍照打卡点,加强旅行社、互联网平台的分销渠道和服务能力建设,打造更多优质的露营产业综合品牌,扩大我区的旅游文化影响力和美誉度。三是引导露营营地规模化、连锁化经营,孵化优质的营地品牌。鼓励支持旅居车、帐篷、户外服装、户外运动器具、户外装备器材等我市户外用品相关装备生产企业进一步丰富适应本地露营的产品体系,优化产品结构,加强本地户外品牌企业如牧高笛、挪客等与区域内营地、露营经营企业的深度融合,加大装备企业在本地露营市场的露出,密切政府相关部门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孵化和培育优秀的露营营地企业,根据初级、中级、高级玩家的不同诉求,联合推出提供高品质、定制化的露营产品及服务,突出差异化的营地体验和特色玩法,全面提升全产业链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