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区四明山区域主要涉及龙观乡、鄞江镇、横街镇、章水镇四个乡镇,是相对欠发达地区。“要致富,先修路”,随着密北线的通车,海曙四明山“1+4+6”环线路网正加紧成型,与望童线、细北线、荷梁线等一条条乡村公路一起,构建起了四明山区“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推动了人流、物流的聚集融通,成功激活了山区的“造血功能”和共富能力。海曙区探索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绘就共同富裕的新画卷。
一、加快四明山环线公路建设,铺就群众期盼的“致富路”
针对龙观乡、鄞江镇、横街镇、章水镇等山区6.46万户乡亲出行不便难题,海曙区系统科学规划四明山环线公路项目,精心擘画了海曙四明山区“1(环线公路)+4(四色小环线)+6(六大乡村通道)”公路路网布局,推动纳入“十四五”规划及共同富裕“四张清单”,确保每年建成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跑出了项目建设“加速度”。例如,全长11.1公里的四明山环线一期连通工程,一举攻克林地报批难、环线选址难、施工方案设计难等堵点难点,从备案至开工仅历时7个月,采取设置隧道、桥梁,路线截弯取直等措施,打通龙观雪岙村-章水茅镬村之间的崇山峻岭天然屏障,建成后革命老区腹地通往城区车程将缩短30分钟以上;荷梁线(鄞江-章水段)工程于2022年3月顺利获批,成为宁波新国省道网规划发布后首个立项获批的省道改建项目,建成后将实现高速公路“15分钟”服务覆盖所有乡镇,真正实现革命老区“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细北线、密北线、望童线等作为四明山环线中的重要组成通道,是四明山环线工程首批改造提升的公路。随着四明山环线公路工程的相继完工,四明山区的生态旅游经济及产业发展开启了“新时代”。乡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不仅提升了通行能力,还让乡村路从一条条出行不便、阻碍发展的“瓶颈路”,成为促进产业发展、带动人民增收的“致富路”。
二、共建美丽生态精品线,铺就乡村振兴的“发展路”
道路通、百业兴。海曙区采取“景观+”“产业+”设计,配套提升道路绿化、河湖景观,融入树成林、花成海、稻成景的美丽田园,加密山区物流服务点,培育特色鲜明、具有辨识度的生态旅游精品线。截至目前,累计建成山与水交相辉映、村村连网增收的美丽经济交通走廊(水路)264公里。例如,龙观乡通过提升庄顶公路、龙溪线等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形成集高山湖景、健身步道、民宿旅游、生物多样性等元素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环线,吸引旅游投资约15亿元,“四明秘境,多彩龙观”作为全球42个单位之一被收录联合国COP15官方数据库,该乡全年接待旅游量98.6万人次、旅游收入6500万元。章水镇通过流转闲置土地、低效厂房等方式盘活“沉睡的资源”,打造了浙江最大浙贝母产业园、高山果蔬农业园、光伏发电等致富项目,并梳理现有20余个红色遗址,串联打造了“红色信仰线”“古唐诗之路”等3条红色研学线,全年接待各类游客70余万人次。横街镇依托通美丽经济走廊两侧茂密竹林,积极开发林菌、林药等林下经济产业,竹林利润从2018年的500元/亩增至5000元/亩以上,达到了农民增收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效应。
三、广泛凝聚社会力量,铺就贴心服务的“便民路”
一方面,着力破解山区群众“看病难”。持续深化高山巡回卫生健康服务,通过打造高山“流动微型卫生院”,组织优资医疗服务小分队“十年如一日”上山服务;探索“云医院”协同门诊、医联体专家实时线上诊疗模式;率先全国上线“医保家付”数字化应用等服务,让高山群众“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另一方面,着力解决山区群众“烦心事”。在组建“高山代办”“高山亲情志愿服务队”“高山应急救援”等便民服务小分队的基础上,对镇(乡)公共事务服务中心和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进行数字化改造。2021年以来,共推出高山政务服务事项180项,两个便民服务分中心提供预约挂号、缴纳水电费等便民服务1.5余万人次,有效解决山区村民“办事十分钟,坐车两小时”的烦恼。例如,在龙观乡李岙村设置了全市首个村级政务2.0服务点,在地处深山的章水镇大皎村、李家坑村设立“全科受理”便民服务分中心,依托“流动E站”指导村民注册浙里办APP,教会群众通过手机申请办理各类服务事项,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掌上办、远程办、方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