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过后 宁波人爱的林间“鲜味”上市

全媒体记者张昊桦 通讯员黄扬 王虹戈
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横街镇“冬眠”的万亩竹林渐渐热闹起来,笋头还未出,就在泥土中拱出一个个小包,一年一度的横街镇“黄泥拱”季也逐渐拉开序幕。
“卖‘黄泥拱’嘞!笋大蹦脆米道甜。”驱车经过横街镇大雷村,就能听见满街的吆喝声。当地的村民大多以傍山挖笋为生,数十年的手艺和经验能让他们快、精、准地找到优质的“黄泥拱”。村民汪根芳说,从3月中旬开始,“黄泥拱”就陆续上市。竹农只要在街边摆摊,商贩就会闻讯前来收购。今年天气总体干旱,所以优质“黄泥拱”物以稀为贵,街市收购价在每公斤4元至24元之间波动。
出产“黄泥拱”的横街镇是宁波地区重要的毛竹、竹笋产地,拥有近5万亩的竹林,单片竹林面积全国最大,被誉为“中国竹笋之乡”。横街镇的竹林土质肥沃、泥地松软,“黄泥拱”从这片泥地中长出,才能蹦脆有点甜,广受大众喜爱。
记者跟随竹农的稳实的步伐,“丈量”林间土地。经验老到的竹农会凭借锐利的眼神捕捉地面隆起的小包,然后用脚掌感受。确定目标后,便抡起锄头三五下,让这躲藏地下的“美食”暴露在众人眼前。“最后一铲,嚯……”在竹农的一声后,锄头铲断笋根,把饱满的笋体连泥带动收入竹篓。竹农汪师傅说,“黄泥拱”不能见光,见光就会“老”,变得不值钱,所以,竹农要练就一身探土寻笋的本领。
“村民每天早上6、7点上山,一天最多能挖600斤左右,预计今年全村‘黄泥拱’产量预计可达175万斤以上。”大雷村党总支书记汪斌介绍,“大雷黄泥拱”的笋期可延续到5月上旬,在长达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为了保证笋的品质和销售渠道,村民们常常通过制作罐装油焖笋等方式进行深加工。
在横街镇的竹海农庄内,当地知名企业家汪宏良还发现当地有一种独特的古法保鲜方式。通过将“黄泥拱”拨皮、洗净、切块,加入过滤后山涧溪水密封,这样做成“白玉笋”的保质期可以延长至一年。 预计今年可以准备2万瓶“白玉笋”罐头,可直供本地农家乐以及周边地区餐饮企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