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动态媒体聚焦

宁波日报 | 海曙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争先行、创卓越

发布时间: 2023-03-30 08:44:34   浏览次数:      来源: 宁波日报    

海曙风光
▲南塘老街游人如织

都市科创风生水起

制造业企业加速转型升级

晒着太阳奔小康

这是一片干事创业的发展热土,处处春潮涌动;

这是一个创新创造的数字高地,智创引领未来;

这是一座包容开放的现代城区,宜居宜业宜游。

回眸2022年,面对异常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超预期因素叠加冲击,海曙区扎实推进三大百日攻坚行动,实现了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建设的良好开局。

去年,海曙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7.1亿元,税收占比稳定在92%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4%、6.4%。

担当实干、开拓创新、超前谋划、勇创一流,海曙向着高质量发展阔步前行。

撰文 金鹭 孙勇   受访者供图

优服务强制造 双轮驱动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产业体系支撑。这一年,海曙聚焦实体经济,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找准赛道、发力突破,以“强二优三”路径协同推进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打牢高质量之基、激活竞争力之源。

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海曙区扎实开展“双三十”头部企业梯队培育与“新工网”行动计划,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

近日,坐落于宁波市海曙区的君禾泵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产线一字排开,工人们有序作业,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我们和世界500强企业德国博世等清洗巨头合作非常顺利!”总经理张君波说,“合作产品直流锂电池水泵去年出货约3.5万台,远超预期。”

君禾泵业只是海曙区内众多制造业企业的缩影。数据显示:去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3亿元。分行业看,15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增长面达45.5%。

增加值比重前十大行业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五个行业分别同比增长23.4%、11.0%、10.3%、8.9%和0.8%,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个百分点。

去年,海曙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10家,新认证“品字标”浙江制造企业30家,市政府质量奖获奖数居全市第一。

服务业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催化剂”“强引擎”。海曙区坚持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手抓,积极布局“新赛道”,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

去年,海曙深化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建设,精准发放1.46亿元消费券,承办宁波购物节开幕式,东渡路街区全新亮相,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2%。持续推进商业环境优化、设施更新、智慧化交通管理和商业业态提升,纵深推进省高品质步行街改造提升和市“精特亮”特色街区创建,南塘老街获“精特亮”考核第一、获评最靓特色街区,鼓楼沿历史文化街区、东鼓道商业示范街区、天一广场、杉井奥特莱斯被列入市“精特亮”特色街区建设试点。

出台18条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政策,顺丰华东创新产业总部基地、设计产业园等一批服务业载体加快建设,科信会计师事务所获取全市首家证券业务服务资格……海曙区服务业内生动力稳步增强。

重创新优生态 成效凸显

随着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乔迁新址,这一聚焦工业互联网的“大院大所”再次迎来新载体。近日,在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生态发展大会上,智能制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科创中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基地等两大平台正式落户于此,让这张全国首个工业操作系统生态产业园的“金名片”越发闪亮。

这仅仅是个开始,作为宁波首个“科创中国”省级试点区,自去年以来,海曙区抢抓机遇,积极对接“国字号”平台蕴含的高端智力资源,通过塑造“翠柏里创新街区”名片,引进、培育高精尖科创主体,放大“大院大所”能量,让“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迸发出不一样的澎湃动能。

海曙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1月,海曙区已引进落户96家科创企业,自主孵化54家科技型企业,吸引集聚800余名高层次人才;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中试平台、宁波阿里云创新中心、甬水桥科创中心等项目已相继建成投用。

与此同时,海曙区还通过一系列创新活动、专项政策,不断集聚导入各类创新因子:启动“工程师友好区”建设,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等战略人才队伍;出台“翠柏里创新街区”12条新政,加速科创高地专项政策集成;举办首届宁波海曙“科创中国”赛道明星班,深度打造科技经济融合精彩样本……一套“组合拳”让创新之木集聚成林。

如今,海曙区正以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等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依托,积极举办创新活动,加快海曙籍院士、外国专家、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引进及研发人才培育,不断放大“大院大所”能量,努力打造国内外引才、多元化育才的科技人才生态体系。

扩投资稳主体 有力有效

从三江口的核心城区,到四明山深处的乡村大地,一场“低碳浪潮”正在海曙兴起。去年,注册资本达3亿美元的中电(浙江)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正式落地,这是海曙与中国境内首家香港红筹上市电力央企携手共建的重点项目,将整体布局开发一系列新能源项目,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电力支撑。

重大项目破难推进。建立重大项目“1314”统筹推进机制,优化重点工程前期、评审机构设置,大融资、大要素保障专班高效运行。去年,海曙区开工建设46个项目、竣工投用42个项目,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86.1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建安投资额175.9亿元,同比增长8.6%。新引进网安信创等亿元以上项目52个,成立区产业投资基金。

省市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寰采星高精度金属掩膜板项目等2个省市县长项目全面开工,26个省市集中开工重大项目开工建设,34个市重点工程项目预计完成投资超148亿元,年度计划完成率达135%以上,雅戈尔中学改扩建工程等9个新开工项目实现开工,荷梁线改扩建工程等9个市重大前期项目按计划节点有序推进。

城乡融合有力推进。深化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配合市级部门高质量完成“三区三线”划定,为重大项目落地留足空间。设立全市首个城乡有机更新基金,开展三江口、姚江南岸等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和产业规划编制,改造完成26个城中村和55个老旧小区,基本实现2000年前建成交付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全覆盖。

此外,海曙还组织开展“千名干部助万企”活动,发布进一步稳经济促发展若干举措、应对疫情影响纾困助企发展若干措施等相关政策。去年,累计兑现惠企扶持资金20.7亿元,为企业减轻税费负担50.5亿元,其中留抵退税19.3亿元,落实各类减税降费政策减免12.3亿元,办理各类退费延缓缴纳18.9亿元。

稳外贸引外资 协同发力

这一年,海曙区全面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外经外贸运行方面,在去年国际国内经贸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海曙区通过加强外贸主体培育、加快制定稳外经贸政策、加快完成政策兑现、加大综合服务力度等手段,努力实现了外经外贸总体运行平稳、稳中有进。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达874.6亿元,增长3.5%。

进出口增速全市排名较2021年提升1位,指标完成率全市排名较2021年提升2位。去年全区新增境外投资项目30个,共核准中方投资总额21916.6万美元,狮丹努集团被评为“浙江省本土民营跨国公司领航企业”。

外资方面,全年实现合同外资4.2亿美元,居全市第四位。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6亿美元,获评浙江省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者”企业7家,企业家数位居全市第二。以国家出口转型升级基地(汽车零部件)企业为基础,成功入选浙江省内外贸一体化改革试点产业基地第三批名单。

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海曙在中国式现代化新进程中争先行创卓越的起步之年。

潮涌千帆竞,奋楫正当时。站上新起点,奋进新时代。海曙区将着力提振经营主体信心,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改革创新动能,奋力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

奋进的海曙,步履铿锵,未来可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