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动态媒体聚焦

浙江日报 | 走进海曙种子“工厂”—— 流水线上育秧苗

发布时间: 2023-03-23 08:57:11   浏览次数:      来源: 浙江日报    

惊蛰已过,草木萌发,春耕备耕正当时。这几天,位于宁波海曙区古林镇的育秧烘干中心迎来忙碌季。

育秧烘干中心位于古林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的核心区。这是一块平整连片的田地,已经翻耕完毕,等待新一轮的种植,而秧苗就来自于育秧烘干中心。在这里,只见来来往往的运输车辆装载着层层叠叠的秧苗盘,奔赴各家农户的田头。近日,我们变身“育秧师”,体验流水线上的育秧工作。

育秧车间入口堆满了农户送来的种子,每袋种子上标注了农户姓名。一条20多米长的流水线自动运行。在这里,农民成了“工人”,为流水线投料。

车间深处,十几个大桶正在浸泡种子。带我们的师傅林驰霄是这里的技术员,他说:“桶里的液体是调制的药剂。种子要浸泡72小时,进行杀菌防病处理,用离心机脱水晾干,之后就可以上流水线了。”

“你先换上工作服,在这条流水线上体验育秧流程。”他递来一件深蓝色长衫,并布置起任务,“这条流水线全自动生产,只需要5个人,一天能够生产1.2万盘秧盘。”

在这里,育秧变成了一项充满科技感的工作——数据精确、流程精密。我们的体验从流水线塞盘开始,坐在流水线一头,将空秧盘塞到传送带。“塞盘的效率关系到整个流水线的产出,尽可能要加快速度。”师傅说。

一个接一个,秧盘随着传送带前进。根据生产指标,每分钟至少要塞进20个秧盘。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3秒左右的时间里完成弯腰取秧盘、起身塞秧盘的全过程,这考验着我们的耐力。秧盘沿着传送带,自动覆盖上一层1厘米左右的基质土后洒水,然后自动均匀撒上稻谷种子。林驰霄说:“一层种子,基本保持在120克左右,这个设备可以根据不同的早稻品种,调整不同的播种量。”

播撒完种子,秧盘就随着传送带进行再一次覆土。随后,秧盘进入堆叠环节。设备自动将4个秧盘堆成一叠。就这样,流水线的程序全部完成。经历了最前端的体验,我们又来到最后端体验搬运工作。站在流水线边上,林驰霄提醒说,搬运的频率要和堆叠机的节奏保持基本一致,“最近机械臂正在保养,平时机械臂会自动将叠盘搬运到托盘上。”4盘一叠的秧盘端在手上,大概有10多斤。就这样,传送带不停送来秧盘,我们不停弯腰、起身、传运,层层码放。一个托盘装120个秧盘,还没完成3个托盘的传运,我们的手臂就开始颤抖,额头也开始冒出汗珠。

结束流水线上的全过程,种子就会被统一运入出苗室,在48小时的数字化控温下,享受到保温保湿的“待遇”实现出芽。拉开出苗室大门,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室内保持32摄氏度的最佳出苗温度,锅炉加温,铺在地面的水管散发蒸汽,在这里几乎每一粒种子都能顺利发芽。”林驰霄说。

“今年早稻季,我们已经有30多万个秧盘的订单,比去年多了近三成。”负责运营育秧烘干中心的宁波市海曙禾丰农资连锁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李媛媛告诉我们。今年,她明显感受到,工厂化育秧,在农户心里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工厂化育秧,秧苗的质量怎么样,划算不划算?这个问题,农户最有发言权。在车间,我们刚好遇到了前来送种子的90后种粮大户樊丹阳。“1700斤种子全部送来了,200多亩早稻就托给你们了。”樊丹阳说,“我已经连续三年选择来到这里育秧。以前我们要进行筛泥土,泥土筛了后再到田里糊秧田,前前后后加起来可能要10天左右,费工费时,在这里,秧苗个头饱满、茁壮整齐,存活率高。”她说。

种子进工厂,不仅育秧速度快,还提升了早稻育秧的质量。李媛媛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以往靠人力,40多个人一天只能育15亩地的秧苗,效率低成活率也低。现在工厂化育秧,5个人一天就能育几百亩地的秧苗,不仅成活率高还节省了成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