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工作信息>>计划总结

索引号: B07608932/2023-26951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区科技局 发文日期: 2023-02-1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海曙区科技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思路

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围绕“卓越城区”定位,聚焦“海曙创造”品牌塑造,高水平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在“科创中国”试点、翠柏里创新街区、硬科技创新攻关等领域深入探索,成功获批全市首个智能制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全市首批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创新基地,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通过“提指标、推试点、强动力、争引领”,创新指标平稳增长、科技工作亮点纷呈。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8.6亿元,同比增长66.4%,高于工业投资增速 55.4个百分点,增速全市第一。实现全区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合计26.72亿元,同比增长2.0%;全年技术交易额39.01亿元,同比增长66%,完成全市考核调整后指标123%,完成率全市第五,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做出海曙贡献。

一是构建全域卓越创新空间。启动新一轮国内一流创新型城区建设,聚焦三大科创高地建设,部署推进九大行动,“江南翠柏里”品牌不断打响,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持续深化,西枢纽南部门户片区、丁家湾、三市里等区块开发加速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专家论证会顺利举办,智能制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成功获批,天一阁入选市科技局推荐申报第五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20%、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排第79位。深化“科创中国”省级试点区建设,出台《关于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科创中国”省级试点区建设的实施意见》,首创复合型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首批59名特派员有序下沉,建设生物多样性等科普基地,新增首批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创新基地1家、省级院士科普站2家、市级院士工作站1家、博士创新站13家,到访两院院士44人次,数量全市第一,“科创中国”省级试点区建设做法获国家、省、市科协肯定。

二是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科创企业“双倍增”计划,全面优化创新主体培育环境,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积极推广科技信贷、创新券应用,累计发放科技贷款超亿元,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8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18家。全面推动科技企业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宁波星箭航天机械有限公司、宁波开诚生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选市科创板培育库,蓝卓、可之科技估值分别达60亿元、30亿元,企业研发机构支撑进一步强化,新增区级工程(技术)中心84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实现零突破。

三是强化硬科技创新赋能。深入实施硬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五大产业技术研究院能级持续提升,成功创建全省首批技术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流程工业智能制造基础信息平台工厂操作系统的研发》等国家重点项目加速推进,突破智能工厂全数据集成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发布supOS4.0等重大成果,“草料二维码系统”“人工智能自动批改产品”等一批成果助力北京冬奥会核酸检测、2022年浙江省高考批阅。辖区单位获市级研发项目14项、省市科学技术奖20项,年产3000吨高性能钕铁硼项目等高新项目开工,硬科技创新专报获市政府分管领导批示肯定,相关做法在全市、全省科技系统推广。

四是提升科技人才辨识度。依托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国家级学会服务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载体,组织开展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两院院士海曙行等活动,陈凯先、陈剑平等院士为中医药产业、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看诊把脉”,王建宇院士光电技术项目顺利落,5家研究院集聚高层次人才862名。举办中芬平台合作交流、海曙创新创业大会等活动,优化科创营、赛道明星班等创新创业载体矩阵,吸引近3000家企业参与,首批5家赛道明星企业注册落户。

五是探索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翠柏里创新街区完成战略咨询规划发布,推出“扶持翠柏里创新街区发展”专项政策十二条,阿里云创新中心、甬水桥科创中心等创新地标正式启用,街区累计引进科创企业达100家,翠柏三市里数创产业创新发展区获评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加快释放科技政策助企纾困功能,推动“5+4”政策落地,持续推进政策前置审计、资格认定奖补无感审批、“甬易办”直达快享等制度创新,争取市级以上科技资金超4亿元,全年区级科技政策预算资金执行达100%,超1000个主体提前近3个月享受政策。深化科技经济融通机制,强化“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建设,突出天一阁等多样化场景应用,屠呦呦旧居获评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爱心科技人”等社会科创组织加速孵化,获评2021年省“科技追梦人”、市首批青年科技创新奖各1名,科研人员创新热情进一步激发。

六是支撑引领共同富裕。依托科技大市场组建“技术经纪人”联盟,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强化技术问诊,吸纳国内外36支团队近450名技术专家为企业发展送上技术服务,持续开展院企对接活动,推动古林镇与工研院合作,探索“政府+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的新型合作模式,吸引320余家企业积极参与。赋能高品质生活,承办“全国科技活动周”宁波分会场活动,加强科普场馆建设,累计新建科普画廊136座、科普展板1239块,老年人智能手机操作技能普及17700人次,全面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营造共创共享氛围,发挥共富基金引领撬动作用,定向用于重点乡镇种植技术推广、科普教育普及,持续推进丽水庆元、凉山喜德、蚌埠五河等科技帮扶。《海曙区聚焦“科创中国”打造科技共富新名片》在市《甬有共富》第56期专题交流。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全会部署要求,突出创新制胜导向,持续深化“海曙创造”品牌塑造,全面强化“卓越创新”支撑引领,全面支撑科技强市建设,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构建凸显“创新制胜”先行性的战略支撑体系。凸显范例探索、路径实践、策源布局先行,构筑创新制胜的战略支撑体系。一是先行探索全域创新新范例。深化“科创中国”省级试点建设,加速国家级学会、院士工作站、博士创新站等科技经济融通平台建设,推动两院院士海曙行,构建东西贯通、城乡联动的“科创中国”展示精品线路,加快缩小“科技鸿沟”“技术差距”,引领“城区复兴、乡村振兴、郊区高新”的全域创新格局。二是先行探索“科技回归都市”新路径。立足共同富裕“标志性工程”定位,持续推进“一脉两片”联动开发,加快盆景园、江南翠柏里体育生态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及重大区块开发,放大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及宁波阿里云创新中心等研究院优势,导入重大科技成果、高端智力资源,实现“南片出形象,北片有变样,品牌要打响”的阶段性目标,形成“热带雨林式”的都市中央创新区。三是先行探索“硬科技”策源新模式。深入实施硬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工业互联网、新材料、时尚产业三大科创高地建设,推进《流程工业智能制造基础信息平台工厂操作系统的研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成果应用》《生物安全理化防护及复杂环境洗消技术与装备》等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研发,持续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战略平台创建,强化与省市属研究机构联动,加速一批重大成果产业转化、资本转化,新增市级以上重大专项、科学技术奖超10项,在工业互联网等特色领域,形成技术转化量产创新策源的“澎湃动力”。

(二)构建聚焦“核心地位”导向性的科技进步协同。聚焦大创新、硬科技、真场景导向,全面推动创新型城区建设水平整体性提升。一是聚焦大创新导向。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省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依托创新型城区领导小组构建“大创新”体系,强化责任部门、行业部门协同及驻区机构联动,全面扎实推进创新指数提升。二是聚焦硬指标导向。立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系统抓指标,强化市区、部门、镇乡街道协同,覆盖工业、建筑业、服务业规上企业及研究院、三甲医院等各类主体,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技术交易总额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指标稳步提升。三是聚焦实场景导向。聚焦水利、卫生、农业、气象、体育、文化、公共安全等应用场景,加速疫情防控、数字化技术、双碳等重点领域先进技术、科研成果在海曙项目化应用,加速创新功能与产业功能、城市功能、文化功能充分融合,力争在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创建有突破。

(三)构建聚焦“自立自强”全过程的主体倍增工程。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科技人才支撑、科研机构赋能,全面推进创新主体自立自强、共生共融裂变式发展。一是强化科技企业主体地位。持续推进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发挥“双创”载体主体孵化功能,强化研发投入补助、科技金融、创新券、加计扣除等政策集成,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机制,推动头部企业、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力争独角兽企业培育有突破。二是强化科技人才战略支撑。实施人才政策迭代、平台矩阵、产才融合、专曙品牌工程,完善“汇海”系列政策、工程师专项政策、翠柏里十二条等人才政策体系,深化产业服务、产智联动、产链引才,做实专曙人才服务,人才资源总量、新增青年大学生、新增高技能人才、新增工程师人才、重点平台净增人才数量等5个重点指标位居全市第一梯队。三是强化科研机构全面赋能。深入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强化驻区研究院所联动,依托研究院率先探索“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机制,持续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技术创新挑战赛等活动,发挥研究机构“第一资源”导入、“第一动力”输出优势,推动工控安全靶场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集聚各类人才超1000名。

(四)构建展现“创新驱动”内生性的产业发展动力。聚焦工业高新化、服务业科技化、农业共富化迭代,全面营造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一是支撑高新产业发展。放大国家高新园区“一区多园”优势,聚焦纺织服务、非金属矿物制品等重点行业企业及制造业“双三十”头部企业高新化,高新项目投资攻坚,加速三生生物等十大项目投产,加速年产3000吨高性能烧结钕铁硼等项目建设进度,谋划跟进三市里、凯德二期地块等未开工项目,以高新投资项目投产带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二是引领科技服务业培育。提升科技服务平台能级,依托翠柏里创新街区、西枢纽南门户产业集聚区,谋划建设国际领先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集聚一批设计检测、知识产权代理、信息咨询、投资和管理咨询等高技术服务领域的企业,持续推进集士港设计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三是赋能农业共富共享。强化樱花可食、锦鲤可赏、茶叶可品、贝母可研、农田可游等品牌农业发展科技支撑,依托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推动农业人才下沉、技术帮扶、成果推广,加速稻田龙虾、兰芯西瓜、双碳技术等科技成果助力农民增收、农民共富。

(五)构建极具“海曙创造”辨识度的开放创新生态。引领政策极简、活动矩阵、服务共享变革,塑造“流量到宁波,首选是海曙”的开放创新生态优势。一是加速科技政策极简化变革。制定出台新一轮科技创新政策,持续推进政策兑现前置审计、资格认定无感审批、‘甬易办’平台精准直达等政策兑现创新成果,协同创新街区指挥部、区财政局,构建以“一体编制、专户管理、极简流程、平台兑现”的“翠柏里”专项政策兑现极简模式,进一步推动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二是加速创新活动矩阵化重塑。依托科创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工业互联网行业宁波决赛、赛道明星班、科技领军人才海曙行、中芬合作交流、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工作这日等创新活动载体,构建创新创业、人才交流、社会科普为支撑的创新创业活动体系,矩阵化构建“海曙创造”创新流量载体。三是加速科技服务共享化迭代。加大科技服务共享体系构建,依托科技大市场建设,全面壮大“爱心科技人”、技术经纪人联盟等社会服务力量,广泛开展“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等各类创新性、群众性的科学教育、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引进高端论坛资源落户,加速科技经济融通平台发挥,着力创新驱动发展服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