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国家级试点,宁波为何被选中?一“碳”究竟
时间:2023-12-28 16:19 来源:海曙新闻网 浏览次数:

全媒体记者周唯轶 张昊桦 通讯员曾珍 王微 方正

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的广泛共识。近日,国家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在全国15个城市启动了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宁波与北京、深圳、成都、郑州、柳州等一同入选。此轮试点将鼓励这些城市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为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拓展和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近日,记者走访能源部门、新能源汽车门店、充换电站等地,探访新能源体系建设的当下与未来。

【市场火热,新能源汽车“驶入”商业综合体】

时下,新能源车企体验店已成为大部分购物中心的“标配”。记者注意到,一些新能源汽车销售商看到商业综合体人流量大的优势,纷纷在其一楼显眼位置设立店铺或者展位,把汽车销售场所从传统的4S店转换到商场。

a5e755a8-1292-4039-a00c-bc46d5a9c343size_w_6720_h_4480.jpg

在天一广场、恒一广场、海曙印象城等商业综合体的一楼,均有不少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门店。据海曙印象城营运方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海曙印象城已引进蔚来、零跑、飞凡、大运远航、大众等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销售门店。“主要是为了满足顾客对于新能源出行的需求,同时丰富顾客的生活购物体验。”该负责人介绍。

新能源汽车品牌近年比较喜欢在商场落户,其实是个互相匹配的过程。近年来新能源车越来越受关注,商场也希望增加这些新鲜的业态,符合自身年轻化、潮流化的定位;另一方面,对新能源车企来说,选择人流密集的商场,相比传统4S店,也可能更容易触达现在的年轻人群。

dcefc96d-dc4c-422f-b160-5859aca69aecsize_w_6133_h_4089.jpg

“一方面,可以使品牌快速触达目标用户,依托购物中心的人气与活力增加品牌曝光率;另一方面,也借助海曙印象城的地理优势为周边市民用户提供更好的直连服务,提升用户购车、用车全周期的体验度与满意度。”作为首批进入商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飞凡汽车海曙印象城门店店长徐园磊告诉记者,目前,飞凡汽车已入驻海曙印象城2年时间,期间销量持续稳定增长,单店已累计完成近千台销量。

【迭代升级,充换电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车辆电动化水平的提升,需要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优化公共充电网络的建设布局。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720.8万台,同比增长67%。虽然充电桩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可用的优质充电桩却远达不到需求,对于需求量巨大的高速服务区、农村等地区,新桩建设仍受到诸多限制。

日益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是宁波入选试点城市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目前,宁波已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站全覆盖、156个乡镇(街道)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全覆盖。

8f163875-2ce7-475a-aecd-33b106f1dac4size_w_4160_h_3120.jpg

作为中心城区,近年来,海曙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推进,截至2023年11月,海曙区累计接入宁波市级充电设施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服务平台的公共充电站297座(2420个充电桩、3144个充电枪),其中2023年完成新建充电桩1052个,充电枪1433个。

聚焦充换电、光电储能、低碳等领域,海曙区也加快推进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在海曙区鄞奉路滨江公园一隅,鄞奉路和芝兰堰路交叉路口,刚启用不久的光储充一体化示范项目——光储充智慧电站(南塘示范站),通过标志性的流线型钢结构车棚、高效的充电设施,已吸引了不少电车粉丝。

鄞奉路光储充智慧电站(南塘示范站)由威斯巴特科技(宁波)有限公司与国电投华凯(天津)新能源有限公司联合建设,已试运营两周,可同时满足70部电动汽车的快充需求。“该项目集光伏发电、安全储能和智慧快充于一体,采用国内首创的基于薄膜传感器的高安全储能系统,提升通过储能系统进行绿电缓存进行快充的核心竞争力。”威斯巴特(宁波)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帆介绍,该项目是宁波投资最多、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中式充电设施之一,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 

在高桥镇,今年11月启用的超充站,配备了8套180KW双枪智能充电桩、3套560KW一拖七的分体式智能充电桩,能够同时为37辆新能源车辆充电,最快仅需几分钟时间,就能够增加100公里续航。12月初,海曙区首个路侧停车充电设施建设正式通电。作为海曙区全域范围内首次将充电桩与路侧停车位相结合的示范案例,海曙开投集团将充电桩与路侧停车泊位相结合,借用路侧泊位快停快走、周转率高、不会被长期占用的优势,使充电桩的使用率较停车场及部分专业充电站更高,实现效率、效益、效能的三效优化。

【完善体系,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能源电力必须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而面向未来,充电桩供不应求,充电“缺口”仍很大。目前海曙充电基础设施城乡分布差距大。就分布来看,海曙区现状充电基础设施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市区域内,城区共有公共充电桩735个,充电枪974把,约占68.3%;农村地区公共充电桩317个,充电枪452把,占比较低,仅31.7%。

公用站点交流充电桩数量较多,充电功率相对较低。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一些规模较大的餐饮场所或商场,配备充电设施似乎已经成为基础需求,但这些场所的充电桩也存在不同的局限性:一方面,这些地方的充电桩几乎全是快充桩,价格普遍偏高;另一方面,充电桩几乎都是新势力品牌,甚至是品牌车辆专用车位。

82be365c-780f-48d1-8498-2ea52d470c62size_w_4872_h_2970.jpg

面对现有新能源充电问题,国家、省、市都相继出台了规划方案。其中,《宁波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新增的城市公交车、出租汽车、物流配送车辆和施工车辆新能源替代,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到2025年,全市公交车清洁能源化比例75%以上,出租车(巡游出租车)基本实现清洁能源化,新能源汽车占机动车增量比例20%以上。

7b3cb139-5119-4cb5-90f1-61294cfb6e2bsize_w_6564_h_4376.jpg

基于此,今年,海曙区也出台了《宁波市海曙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布局规划(2023-2025年)》,以国家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为契机,按照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下乡行动要求,遵循“桩站先行、适度超前”的总原则,充分利用“一键找桩”平台,到2025年,建设形成“适度超前、城乡覆盖、智能开放、使用便捷”的充电服务网络体系,充电服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满足海曙4万辆左右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助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建设。

一方面,构建以自用桩为主体,公用桩、专用桩为补充的充电网络体系,到2025年力争电动汽车与充电桩(枪)规模比1:1。另一方面,公共充电设施实现全域全覆盖,分布体现区域需求差异性,城市核心区公共充电服务半径小于0.5公里,城市其他区域公共充电服务半径小于1公里,外围各乡镇公共充电服务实现100%覆盖。

大道众行远。面向未来,新能源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未来几年,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新能源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