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动态海曙资讯本地动态

记者观察|“双减”之下,海曙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发布时间: 2023-11-17 16:14:52   浏览次数:      来源: 海曙新闻网    

全媒体记者励彤 通讯员李晨

教育孕育未来,科技彰显实力,人才是战略资源。众所周知,宁波拥有得天独厚的科学家资源,科学“基因”强大。今年新学期开学以来,宁波教育部门频频放出大招:举办“院士开讲啦”系列讲座;出台宁波市“院士之乡”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办法;成立“未来科学家培养共同体”联盟……

作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的故乡,海曙区科学氛围浓厚。如何赓续科学家精神为海曙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定基础?“双减”背景下,海曙区为科学教育做的是“加法”。

校园科技节埋下科学的种子

“哇!好帅的队形”“一整排无人机起飞酷呆了!”......在海曙区石碶街道实验小学的操场上,20架无人机共同飞起,它们像飞舞的精灵,时而排成队列,宛如海浪起伏,时而绕圈成环,相交旋转,给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炫酷的科技盛宴。拔地而起的无人机吸引了学校师生的观看,现场时不时引来阵阵呼声。据悉,这是该校一年一度科技节开幕式上,特意准备的惊喜表演,精彩的表演瞬间点燃了孩子们对科技活动的热情。

开幕式上的精彩连连,只是石碶街道实验小学浓厚科学氛围的缩影。本次科技节,学校不但组织各年段同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航空航天科技活动项目,还邀请了清华大学董景新教授走进校园开展航天科普讲座。董教授从火星的诱惑、火星的探测简史、“天问一号”靠什么导航这三个方面为师生们揭开宇宙的奥秘。同学们也在董爷爷的讲述中“沉浸式”开展了一场火星探索。

事实上,本学期开学后,海曙区各学校就陆续开展了科技节系列活动,比如宸卿小学、海曙赫威斯学校、古林镇实验小学、集士港中心小学等,活动项目多,时间周期长。

bbce68f2-ed65-4799-9586-927177312b01size_w_6720_h_4480.jpg

宸卿小学的科技节长达近一个月,学校安排了包括纸飞机直线距离、吸管高塔、纸桥承重、自制小车积分赛、自制载重小船远航赛等18个项目。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充分参与到科学探索的氛围中来,学校将这一个月划分为海选期、练习期和决赛期,“几乎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了科技节的活动中,最终有一半左右的同学成功挺进了决赛圈。”学校科学老师黄攀调侃道,科技节期间学校的空中“飘满”了纸飞机,这样持续性的科技节活动对提升孩子们的积极性、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帮助十分显著。

4730c332-7a46-4a20-9a95-22a93d77b0b5.jpg

在海曙赫威斯学校,校园科技创想周以无人机、航模、编程、科学实践为四大主题展开。三四年级的塔台搭建比赛中,同学们两两一组,利用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牙签和超轻黏土,搭建出独一无二的“城堡”;五六年级同学在无人机进课堂活动中学习无人机的应用、种类、原理,体验了无人机的飞行;校航模队成员们则带着亲手制作的飞机带飞行表演;还有来自各年级组的41位同学在30分钟内,通过不同的编程语言,例如Kitten、scratch、Python及C++等展开程序创作,大家纷纷运用自己擅长的语言,来实现最终的程序运行效果。

3f9d9607-4df4-4558-a8c4-4bb7b72bd730size_w_1280_h_853.jpg

“科技创想周中,我们依照同学们的年段和水平,安排了各式各样的比赛及体验活动,比赛成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同学们参与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同学们的科学思维,这对未来的学习生涯和人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海曙赫威斯学校负责人说。

综合化教学“孵化”科学精神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王浩表示:“其实每个孩子都有科学家精神,比如好问好奇、探索探究,这都是科学精神。科学教育的根本在于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初步形成。要在把每个孩子当作科学家认识的前提下,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培育协作精神。”

校园科学教育如何吸睛无走神点?在海曙区每年的课堂节上,就涌现了不少趣味十足的优质科学探究活动。来自海曙区外国语学校的张亮老师从泡腾片的实际使用出发,创设情境、提出任务,构筑起研发“泡腾技术”的趣味课堂。他以自制泡腾片为主线,将科学探究、技术手段、工程技术和数学计算有机结合,融入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中。学生带着制作泡腾片的核心任务,从溶液口感、泡腾效果、产品外观等层面思考分析,借助老师提供的“实验方案设计评价量表”打开设计思路,最后根据原料的一定质量比例制作出泡腾片。

d7eb682f-f696-45b9-bc95-6fc8def7d0a4size_w_1179_h_884.jpg

“场景化探索跳脱了传统的‘对书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体验式的课堂形式也对实践能力提升很有帮助。”张亮老师表示,转变课程形态,将课程体验综合化已成为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科学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学科教学,需整合技术、工程、数学、美术等多门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思维,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发展学生的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一堂有趣的科学课,只停留在课堂内还不够,要根据学生兴趣进行拓展。”广济中心小学科学老师朱丽莉说道。在广济中心小学,一场“厕所革命”已经悄然展开多年。在广济中心小学有一个“小太阳义工队”,同学们自愿报名参加成为校园志愿者,参加校园打扫工作。在义工工作中,同学们提出了疑问,如何从源头解决厕所卫生问题,例如地面上白色水泥状污垢始终无法清洁彻底、如何除臭更彻底等。

e083c5cd-6885-4ad1-8b67-23d2f89951d3.jpg

于是,义工同学们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开启探究。科学老师朱丽莉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学习到了污垢是碱性的,需要酸性物质中和,在实践中,孩子们还发现了白醋的醋酸浓度比陈醋高,不少同学为了打造出最优清洁方式,还开始回到家中开始自制“清洁水”,依托生活知识和素材,找出了例如黄柠檬、牙膏、紫甘蓝汁等原料,并通过反复实验测试这些材料的清洁有效性。

科学教育乡村孩子不能掉队

教育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科学教育更是如此。相较于城区学校,乡村学校的科学教育尤其需要关注。

古林镇中心小学的胡金伟老师深耕乡村科学教育多年,他十分清楚,乡村小学的科学氛围在相比之下不算浓厚,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机会也相对有限。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不被环境所限制,胡金伟老师决定盘活校园闲置空间,挖掘校园内的素材和资源,几年下来,胡老师为同学们打造了一个又一个身边的“科学体验空间”。

42f0eb2b-ed0e-4ed0-8ef1-cd8274131550size_w_4032_h_3024.jpg

“一个个‘科学体验空间’的落地,得益于学校‘鱼菜共生’项目的启动。”胡金伟老师告诉记者,项目探索把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结合,下层养殖罗非鱼,上层进行无土栽培,种植青菜、生菜等,在动手实操中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据悉,“鱼菜共生”是古林镇中心小学的同学们首次尝试并且成功打造出复合耕作体系,同学们在调研、设计和系统思维打造方面有很大的提升。项目走上正轨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意犹未尽,尤其是学校启新科创社团的成员们,开始思考怎样把这种复合型、系统性的劳动实践应用到更多的地方。

于是,同学们“盯”上了杂草丛生的闲置大水池,在学校和老师的支持下,启动校园微景观打造。学校40余名学生组成的“施工队”细分成了资料组、技术组、安全组、质检组、材料组等。经历了从项目图纸设计讨论分享到方案确定,从景观模型搭建到实际施工制作,同学们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过去从未接触过的工程思维第一次得到了训练,其意义不可小觑。“对于从来没有过施工经验的学生而言,完成每一个步骤都不容易。”胡金伟老师告诉记者,为了建造凉亭和扶手,他们特地学习了榫卯结构;打造梅花桩需要锯很多木头和管子,学生们由此掌握快速锯木头的技能技巧和原理……

接下来,同学们还将进一步完善微景观,为景观配备太阳能系统,自动喂食系统。“微景观的打造过程,无不隐藏着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胡金伟老师表示,科学源自于生活,也回归于生活,乡村小学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其实很强,通过挖掘身边素材,将科学教育与劳动技能体验相融合,真正实现了科学教育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也进一步培养了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设计师思维、预算能力、动手操作等,不仅学习到了科学知识,项目完成后大家也很有成就感,可谓是一举多得。

adbee47e-45af-4e04-b81b-764bbd62bff9size_w_4032_h_3024.jpg

随着海曙区对乡村科学教育的重视,乡村学校的科学教育环境也愈发喜人。古林镇中心小学投资建设全国首家校园风筝创新工作室,获评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评选的全国云上最具特色工作室(省内唯一获评小学);石碶实验小学师生受邀赴海南文昌现场观看“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冯家小学在1-4年级创新开设人工智能普及实践课;广德湖小学等10所学校在浙派百家论坛分会场进行科技教育场景展示......

一次科学启蒙,一段科学探索,都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而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提升。”海曙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海曙区将持续贯通科学教育体系、强化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培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研能力;拓展科学教育资源、引入校外资源协同育人,以多样化举措进一步厚植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沃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