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千年海曙|浙东大郡 名宦治迹:北宋明州五知州
时间:2023-10-26 17:01 来源:海曙新闻网 浏览次数:

编者按:海定波宁,沧海为曙。千年海曙,山水形胜、钟灵毓秀,群贤辈出、名人云集,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从泱泱三江水到潺潺六塘河,从延绵的四明山到玲珑的独秀山,从唐代的天封塔到宋代的月湖,从元代的永丰库到明代的天一阁,从浙东学术文化到博纳兼容的商帮文化,从王安石、史浩、王应麟、张苍水、万斯同到全祖望、赵叔孺、袁牧之......千年海曙有着数不胜数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和人文故事,就像一座丰富的矿藏,等着我们去寻访、去挖掘。即日起,海曙区全媒体中心联合海曙区社科联推出曙哲社科视窗——“读千年海曙”系列文章,带您走进千年海曙,回味城市历史,探寻宁波城的生命印记。

c75e69bc-a586-4d32-bec1-9ca969a0697esize_w_3442_h_2027.jpg

如果从公元821年算起,宁波建城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了。这一年,明州州治迁至三江口,标志着宁波以三江口为核心的城市格局形成。如果说州治的迁移为明州带来的是政治、经济的蝶变,那么北宋160余年的时间带给明州则是城市建设、文化教育事业的巨变。

终北宋之世,明州的文教之风因王安石宰鄞而得以大开,“庆历五先生”杨适、楼郁、杜醇、王致和王说则成为明州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可若论明州的城市建设,则离不开钱亿、李夷庚、钱公辅、曾巩、楼异等五位明州知州。

公元960年,陈桥兵变,汴京城内赵匡胤迫使后周幼主禅位,建立了大宋王朝。宋朝建立后,浙江地区尚在吴越钱氏统治之下。吴越乃东南小邦,无法和宋朝相抗,很快选择了依附宋朝。其时在明州官衙之中,吴越王族钱亿接到了新的任命,他被任命为明州知州。正是这个任命,钱亿在宝庆《四明志》中被列为两宋明州首任知州。钱亿到了明州后,很快采取了不少减轻民负、发展民生的措施,功劳最大者在于疏浚广德湖和修复它山堰。

732db59a-66d7-431d-b371-1f8c9205e17dsize_w_1009_h_677.jpeg

它山堰

当钱亿到明州上任时,它山堰堰体受到了不小的损伤,别说阻潮灌溉了,就连最基本的水入渠道都做不到。面对水不入渠的境况,钱亿发动民工修复堰体,并增筑加固,尽可能恢复堰体功能。

除了它山堰,钱亿的目光还聚焦在了淤塞重重的广德湖,他趁着农闲时节,征用民夫万人,亲率明州、鄞县大小官员分为十队,加以疏浚,其中费用不少还是由他个人承担,疏浚成功后的广德湖环湖周长12871丈,据称无大旱隐患。可事与愿违,五十八年后,明州知州李夷庚看到的广德湖又是一派不同景象。

广德湖原址

李夷庚是陇西人,公元1017年他被派到明州,出任知州。到了明州,李夷庚发现广德湖周围民众侵湖为田的状况愈演愈烈,于是决定勘正湖界。到了任职第二年,李夷庚就确定湖界,筑起湖堤,以防侵田。相比于城外,李夷庚对海曙更大的贡献在于城内。宁波月湖畔有条镇明路,镇明路得名于镇明岭,而这座早已消逝的小山正是由李夷庚堆立。相传李夷庚在疏浚城内防火的清澜池时,挖出的土堆堆在了城内一座小山上,即镇明岭。

月湖是宁波城内的风景胜地,深受宁波人及国内外游客欢迎,在浙东文化史上,月湖更是“浙东邹鲁”,两宋四明心学、明末清初浙东学派的诞生都和其不无关系。

可唐代的月湖并不是这样。月湖早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已开凿为湖,可在接下来的三百多年间,它仅是一方用于取水的人工淡水湖,若非取水,人迹罕至。这种局面终在公元1059年得以彻底改观。新任知州不过数月的钱公辅开始大刀阔斧,疏浚月湖,用挖出的淤泥修筑了偃月堤,偃月的地名也传至今日的偃月街。除此之外,钱公辅还在月湖种树栽花,营绿增植,甚至还建了一座众乐亭。

在钱公辅的不懈努力下,月湖自此成为甬上名胜,游玩者络绎不绝,随之而来的是淤塞愈加严重。月湖清淤,终究还是要依靠后人解决,这位后人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巩在公元1078年赴任明州知州,其时年已六旬。初到明州的曾巩就着力于整体疏浚月湖,恢复了十几年前钱公辅时的状态。

不过,曾巩在任期间对海曙最大的贡献,还是发展海外贸易,修建涉外馆舍。

一次,一批高丽人“因风失船,漂流至泉州界,得捕鱼船援救全度,从此随捕鱼船,同力采捕,得食自给,后于泉州自陈,愿来明州,候有便船,却归本国。”(《曾巩集》,卷第三十二,存恤外国人请著为令札子)曾巩对这些落难的高丽人给予热情接待,并上奏朝廷,要求善待外商友人。在朝廷支持下,曾巩就在月湖西面修建了馆舍。

至于城外,曾巩同样注意到了广德湖。广德湖在曾巩任期内周围百姓占湖为田的行为更加猖獗。曾巩为此作了一篇《广德湖记》,强调广德湖在明州农业水利中的重要地位,又以事举例,强调治湖乃是鄞县之利,暗示反对民间部分人废湖为田的倡议。

曾巩逝世于公元1083年,他绝对想不到的是仅仅过了三十三年,碧波千顷的广德湖就化为农田,永远消逝在历史之中了,这源于一位本土出身的知州——楼异。

在海曙集士港的广德庵内珍藏着两块宋徽宗赵佶的御笔碑,碑文的内容无外乎两件事,一是宋丽交往,二是填平广德湖。这两件大事都是在表彰楼异在明州的政绩。公元1117年,原本要去湖北随州上任的楼异向宋徽宗上了一道奏疏,声称只要将广德湖填湖为田,就可以解决宋廷接待高丽使臣的花费问题。这个“包票”打动了宋徽宗的心,楼异于是回到了家乡明州出任父母官。

d7c3ec20-46b8-4e6b-aeb0-a5289eb50e11size_w_4368_h_2912.jpg

高丽使馆旧址

到任之后,楼异就着手处理高丽使臣接待问题和广德湖填湖事宜。楼异一上任,就在明州成立专门处置高丽来访的机构“来远局”,又斥巨资开始修建豪华的神舟,以供出海。在现在的月湖边上,则修建了高丽使馆用于具体接待、住宿。要完成如上的举措,经费就是大问题,楼异为了筹措经费,兑现他给宋徽宗的承诺,开启了广德湖废湖进程。短短一年时间,楼异鼓励周围乡民开垦湖田、广植稻谷,广德湖很快就不复存在。开垦后的广德湖田大约为800余顷,年入租米为2万石,稍解明州财税之乏。

如就长时段来看,北宋是宁波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腾飞的时期,当时的明州也被宋廷列为天下的“上州”,这都离不开当时名宦的治理。就海曙而言,在钱亿等人的开发之下,其作为“老城”的经济文化地理格局也由之奠定。

摘自《浙江文史记忆丛书——海曙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