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裘保莉 通讯员吴安娜
这两天,屠呦呦旧居陈列馆格外热闹。恰逢《药用植物(三)》特种邮票发行,其中第一枚“黄花蒿”,是我国医学药学家屠呦呦及其团队提取“青蒿素”的重要原料。屠呦呦旧居陈列馆也成“临时邮局”,新鲜出炉的黄花蒿邮票、正值最佳观赏期的黄花蒿,与来往的游人讲述着屠呦呦与黄花蒿的奇妙故事。
屠呦呦旧居陈列馆里“临时邮局”的设立,是海曙都市文博区“一馆一品”的再深化。截至目前,屠呦呦旧居陈列馆已融合“图书馆”“咖啡馆”“邮局”等契合场馆特质的小而美、小而特的文化微空间,让市民游客在走读文博历史的同时,慢下脚步去品味,融入空间去体验,着力营造文博区特有的生活模式。
高规划 引领文博区发展
作为宁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海曙文化遗存稠密,拥有宁波八大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七个,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浙东河段穿城而过,罗城范围内有文物建筑117处,已建成各类博物馆、陈列馆、名人馆等20余处。
丰富的文博资源烘托出海曙独有的气质。2022年底,区委区政府提出打造海曙都市文博区目标。海曙都市文博区是什么?海曙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指集中和利用罗城内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以文塑城、以文兴业、以文铸魂”,将其打造与“海曙美好、海曙创造、海曙品质”高度结合的多层次文化空间集群,从而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形成独一无二的城市文化片区。
为此,高质量整合辖区文博资源成为第一步。今年3月,海曙成立了都市文博区联盟,天一阁博物院、望京门城墙遗址博物馆、宁波教育博物馆、屠呦呦旧居陈列馆等首批20余家单位加盟,携手开展2023年宁波市“国际博物馆日”主场活动、2023年宁波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寻找散落在海曙的咖啡店等活动200余场,让现有文博场馆“热”起来、“闹”起来。
除了将博物馆串珠成链联动发展,在海曙都市文博区发展规划的制定上,海曙多次举办研讨会,邀请行业“大咖”一起出谋划策。
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导张铮认为,打造都市文博区,要考虑激发本地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本土特色故事和群众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演化成城市商品,不只是做成“爆款”,把游客的打卡拍照变成刷卡消费,更要兼顾惠民,激发本地居民消费,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浙江省博物馆首席专家、原馆长陈浩更针对海曙实际,提出“根植海曙、联动宁波、接轨江南、对标国际”的高定位,“从海曙出发,做出大项目,讲世界故事,在全国形成影响力,奠定海曙都市文博区的地位。”
群策群力下,《海曙区都市文博区发展规划(2023-2025)》正式出炉,提出12项重点任务,至“十四五”规划期末,以“文博遗产+现代生活”模式,成功打造全国闻名的“千年海曙·文博新都”。
多活动 保持文博区活力
探访望京门遗迹、化身城墙守卫、Get宁波历史变迁,今年国庆,望京门城墙遗址博物馆内,《你好,明州》研学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作为海曙首家国有博物馆,今年5月开馆的望京门城墙遗址博物馆,已有超7.5万人次参观打卡。
作为海曙都市文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持文博场馆的活力、吸引力,是高规划引领下的聚人气。到望京门城墙遗址博物馆,以研学探寻城市脉络;在宁波教育博物馆玩检字、制版、滚印,自己动手刊刻一张《大汉报》;去钱业会馆发现钱币之美,了解钱币文化……如今,海曙以“一馆一品”打造,推出沉浸式体验活动,不断增强海曙都市文博区的辨识度和粘合力。
今年暑期,海曙更是推出了“游文博”“拍文博”“讲文博”“赏文博”“享文博”五大系列活动,分为海曙都市文博区风采短视频(摄影)、百姓文博讲师、首批“海曙宝藏”、创新体验项目“金点子”征集大奖赛等诸多小块内容,向广大市民发出“英雄帖”,吸引千余人次参与。
活动的推出,不仅丰富,更要结合年轻人喜好以及当下热点。例如,以亚运为主题,在“中国邮票设计大师”孙传哲艺术馆,推出甬城金秋体育邮票展,精选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行的体育邮票百余件,回顾中国体育史上的精彩瞬间;结合海曙都市文博区,推出“曙”你最有趣——海曙区首届拼图大赛,以年轻人喜欢的拼图形式,打卡罗城内的历史文化地标。
除了丰富活动,特色文化空间的植入,让海曙都市文博区焕发迷人色彩。正在进行的秀水历史街区改造提升中,讲好秀水历史街区故事,做好文保历保的相关审批和活化利用,策划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成重中之重。在屠呦呦旧居陈列馆,来杯“莲·慈”咖啡,坐在院子里,或是看漫天云卷云舒,或是通过书籍与甬城名人来场“对话”,也成为市民游客打卡此地的新风尚。
街区可漫步、建筑可阅读、历史可回望、名人可感知,在海曙都市文博区,历史文化的厚重和烟火老城的气息,通过一个个特色博物馆得以相逢和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