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动态政务专题共同富裕专题最新信息

海曙区探索“种植大脑+未来农场”新场景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发布时间: 2023-01-04 14:08:53   浏览次数:      来源: 区政府办公室    

近年来,海曙区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以深化农业领域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古林镇1.09万亩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示范项目为样板,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迭代升级“浙农”系列多跨场景应用,加快探索“种植大脑+未来农场”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助力共同富裕。据最新实测,数字农业核心区今年早稻亩产创下550公斤/亩的历史最高,获央视“焦点访谈”“新闻直播间”等重点栏目的报道。2022年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85%以上。

一是围绕“一粒米”全生命周期,集成打造“种植大脑”海曙门户。与浙江大学、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围绕“一粒米”全生命周期,启动“种植大脑”海曙门户及“农业一张图”“种粮一件事”“监管一体化”“服务一点通”四个核心集成应用建设,探索从育秧、耕种、管理,到收割、加工、销售所有环节的粮食全产业链数字化集成应用,实现粮食生产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自2021年底启动以来,深入调研农业经营主体,梳理需求清单,目前正积极建议“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监管”六位一体子场景建设及流程再造,力争在年底前完成规模种粮主体业务上线率100%,规模种粮主体数字基地(工厂)接入率100%,优势主导产业覆盖率达到100%,政府监管端、服务端业务上线率均达到60%,以“种植大脑”赋能农业生产降本增效。

二是发力“精细化”田间管理,制定“低碳农业”数字服务标准。该区立足生态农业和为农减负,制定农作物肥药定额施用标准及技术指导意见,借助“浙样施”平台和“种植大脑”,发布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定额标准、推荐产品名录和技术导则,开展全域测土配方施肥信息推送,指导生产主体精准施肥用药。同时,在争取中央资金支持740万元的基础上,采取“政府投资+合作社自筹”模式,配套4200万元资金专款专用建设生态拦截沟、生态河道等基础设施,推动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建设,包括实现水田精准整理和作业系统、精准养份管理系统、病虫害防控系统等。截至目前,依托数字服务标准,数字农业项目用水和肥料达10%、10%和8%,核心区域粮田亩产较以往可提高20%左右。

三是聚焦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迭代“专新特新”农业装备水平。以农机可视化、种植信息化、灌溉智能化为核心建设内容,紧密结合新型物联网、无人机遥感、无人驾驶等应用技术,构建起完善的农业物联网。诸如,引入北斗精准时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配置升级农机装备、北斗地基增强基站、农机高精度自动作业与高精度导航系统等;大力建设精细管理及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主要包括农机具远程监测装置、农机检测与协同精密作业服务集成系统、农机监测与决策平台、培训展示系统等,基本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目前,全区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拥有植保无人机、山地轨道运输机、打捆一体机置等一系列先进农业机械,农机总动力达到13.93万千瓦,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四是立足“扶农促富”目标,探索“未来农场”发展新范式。全面升级海曙未来农场线上应用端和线下供销网络,并通过“南塘河”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开辟帮农促富“数智新路径”。截至目前,海曙未来农场已授权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近百家,包含数字基地24家,上线特色粮油米面、肉禽生鲜、时令果蔬等8大类300余种产品。包括:打造农业研学基地,推出33亩100份“云认养”地块,借助VR设备,让认领或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农作物所在的自然环境、生长阶段、产品加工等情况;打造线上科普教育走廊,通过声、光、电、影像等科技手段,绘声绘色呈现乡村风貌和自然景象,让群众在“云体验”插秧、采茶、种菜、割稻、摸鱼等活动中,亲近农业科普知识。自3月上线以来,海曙未来农场应用端总计访问量15万次,注册用户达1.28万人,营业收入达280余万元。在未来产业场景方面,古林镇依托华东地区唯一的优质高效大田数字农业项目,对国际太空农业体验中心进行景观提升,包括打造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无动力乐园、星际列车等项目,对标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启动运营太空农业景区,争取两年内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