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张昊桦
■通讯员 柯荣耀 冯桑
潺潺的樟溪河水流经七座景观堰坝,水面上的石阶如琴键般镶嵌其中,纷至沓来的市民在堰前驻足流连。
近日,随着樟溪河道修复工程项目正式完工,这里恢复了往日水清、景美的风貌,新修复的“一堰一景”成为我区新晋“网红”打卡地。
去年,受台风影响,樟溪河流域内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沿线堤防、堰坝均受到不同程度损毁。为尽快修复河道上的水利功能,提高防护能力,我区为樟溪河七座堰坝量身定制改造提升方案,以点带面,打造独具特色的堰坝风景,进一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压缩工时提高效率
46天完成工程审批
樟溪河地处四明山区,起始于皎口水库,下流途径它山堰。自皎口水库建成以来,“水利人”对樟溪河的几番大治,使原本的水患之源变成了生命之源。
“堰坝不仅能蓄水灌溉农田,还能平缓上游河段水流流速,防止水流冲刷破坏下游河道。”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赶在今年汛期前完成樟溪河道修复工程,重要性不言而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去年11月,为给樟溪河量身定做修复方案,章水镇第一时间组织业务科室骨干、联村干部,勘测、设计人员,赴沿河各村听取村委、村民意见;区水利局邀请专家、当地村民代表联合会商等,群策群力,以“安全、生态、协调、共享”理念制定设计方案。短短半个月,便完成了方案的编制。
工程审批时间能否再赶一赶?“按照正常流程,前期审批工作流程有立项、设计招标、施工图编制、预算编制及预算审核等环节,全部走完最少需要4个月时间。”章水镇农办工作人员郑瑜回忆,为尽快推进项目,该镇严格制定、执行工作时间节点计划表,并在征得相关部门同意的情况下走容缺审批途径。区直机关单位则全程保驾护航,缩短审批时间。
最终,经区、镇、村三级共同努力,樟溪河水毁修复项目仅用46天即完成审批。
兼具“高性能”“高颜值”
打造亲水一堰一景观
在樟溪河景观堰坝改造中,海曙始终坚持堰坝既要有“高性能”,又要有“高颜值”。
“宁可多做‘微创手术’,也要避免‘大动干戈’!”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项目修复中,施工团队十分重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按照环保理念,采取就地取材施工、原始基底回填、保留原始水网走向等措施进行精准修复,将施工区域最大限度恢复成原本的自然状态,最大限度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据悉,樟溪河水毁修复项目共计修复河道长度7.71千米,工程量为全区26个水毁修复项目之最。修复后,不仅恢复了生态、水利功能,还比从前更兼顾美学欣赏性、人文互动性。
从皎口水库沿河而下,七座景观堰坝各具特色。“涟漪坝”,根据章水特色水域经济发展需求,利用堰石围成鳞次栉比的溪坑,蓄水后,蓝天碧水交相辉映,宛如一朵朵云彩“栖息”于樟溪河之上,吸引了许多游客戏水游玩。
“鱼鳞坝”,顾名思义,指的是河坝设计成像鱼鳞一样错落有致分布的叠式堰坝。当水流经过“鱼鳞片”,潺潺水声和粼粼波光交相辉映,配合着阳光的映照,发出了如鱼鳞片般的闪亮光芒。
“这几天,我们正通过‘海曙发布’为七座堰坝征集名字,希望新名字能充分体现七座堰坝的内涵、特点,展示章水镇的红色文化底蕴。”章水镇相关负责人说,短短一天时间,就引来近9000人阅读,发布近40条征名评论。接下来,该镇将继续收集有意义的征名评论,打造章水文化新地标。
用“绿量”来吸引“流量”
“水密码”解锁共富未来
用“绿量”来吸引“流量”,最终把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这是景观堰坝赋予乡村振兴的另一经济增长点。
“章水镇樟村是我老家,去年家门口的堰坝被冲毁真感到惋惜,没想到这两天回家,不仅看到了修复后堰坝,而且还更好看了。”趁着周末假期回家探亲的市民崔女士表示,家乡新修堰坝在抖音等网络平台火了后,常常有同事、朋友向其打听具体位置,想要亲身打卡一回。
记者沿着樟溪河旁前行,看到沿溪的切面店铺晒出的一盘盘切面,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金黄诱人,还带着淡淡的面麦香,激起了不少游客的购买欲。章水镇一家切面店负责人周建刚说,项目完工半个多月来,就有不少前来看堰坝意外对切面产生兴趣的客户,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可以卖出两千斤左右的切面。
在景观一号堰坝附近的蜜岩村亲溪小筑民宿也是订单满满。来自余姚的王女士是这家民宿的“老客户”了,因为喜欢民宿家庭团建的氛围,常常来到章水镇。她说,吃完晚饭后,吹着晚风,在樟溪河的景观堰坝上漫步,既惬意又自在。
章水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镇计划筹集资金对樟溪河旁的沿溪路进行改造,串联7座景观堰坝、启明广场、朱梅红色民宿等旅游节点,打造一条集红色、生态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研学路线,让更多旅游消费力带动沿片的村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