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944064/2022-62401 | 组配分类: | 工作进展 |
发布机构: | 区司法局 | 发文日期: | 2022-04-2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也在基层。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开创的法治浙江建设道路砥砺前行,坚持把“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作为法治浙江建设的重要载体,不断健全党建统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大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一幅以法治底色描绘的乡村振兴秀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宁波市法治乡村建设促进条例》实施一周年之际,海曙区普法办将持续推出“法治乡村巡礼”系列,与读者一同回顾海曙法治乡村建设的丰硕成果。
近年来,海曙区洞桥镇持续推进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通过线上合法性审查、云调解、云普法等建设法治乡村,有效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线上合法性审查 弹好源头治理“前奏曲”
洞桥镇于2020年创新启用线上合法性审查,依托钉钉APP,开设“合法性审查钉钉线上模块”,将合法性审查全过程、全方位搬上网,实现“业务科室申请-党政办备案-顾问律师初审-司法所终审”全套流程指尖办理。
01 繁简分流,提升审查效率
以繁易程度与风险等级为划分标准,对占比90%审查量的行政合同实施两套审查流程,其中重大、疑难复杂涉法事项仍沿用“律师初审、司法所终审”程序,常用合同、低风险合同则由司法所独立审查,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同时,司法所统一制作各类常用合同模板,上传添加至审查目录,提升合同规范性。
02 末端设卡,实现应审尽审
为规避“有件不报审”情况,增加“用印审批”模块,凡签订合同、签发文件、作出决定等行政行为,必须通过合法性审查后方可加盖政府公章,从而确保用章规范、合同无一漏审。
03 闭环管控,保障审查效力
根据发起人、备案人、审查人不同身份角色,赋予不同权限、区分操作界面,系统自动流转实现审查各环节分配到人,免去线下跑办,有效缩短审查时长;嵌入电子签章板块,各流程操作人均须加盖电子签章,保证审查效力;借力数据分析,实现“网上交办、线上审查、在线反馈、全程留痕、全面精进”闭环管控。
2020年以来开展合法性审查958起,有效助推“双下降”工作。该项工作在全市合法性审查工作推进会上作为先进典型作交流发言,经验总结报告《直面问题探索合法性审查“洞桥解法”》刊登于《人民调解》,并作为数字化改革的地方经验在“浙里改”微信公众号《竞跑者》栏目收录推广。
助农云普法 弹好民主法治“协奏曲”
洞桥镇创新普法宣传形式,致力营造浓郁法治氛围。依托抖音、B站等拥有庞大受众群体的直播平台,发布“乡音普法”“一分钟普法”“以案释法”“普法小剧场”等趣味普法视频。
01 线上学法
组织“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线上学法,着力打造农村群众身边基层法治人才队伍,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法解决基层问题,让法治融入到群众生活日常,通过说事拉理化解矛盾纠纷,改变群众信访不信法的观念,提升为民服务、为民普法的能力,为建设法治乡村、法治洞桥奠定坚实的基础。
02 送法入企
创建“在商言法”普法品牌,通过法律讲座、法治体检、圆桌沙龙等形式扎实开展“法雨春风”系列活动,不断满足企业多元化法律需求,打造优良法治营商环境。
03 普法入校
开创“童言法语”系列栏目,以校园法治嘉年华为主线,创作保温杯、书包等一批印有洞桥普法吉祥物“小獬豸”的法治文创作品,为中小学生群体量身定制普法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尊法、守法、学法、用法观念。
至今已创作并上传“8岁女童打赏主播8万元陈杰云调解室巧化解”“宁波雪人保安”“童言说防疫”等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短视频39则,播放量已达15万。
云调解 弹好矛盾化解“终结曲”
2019年以来,全方位支持司法所成立陈杰·云调解品牌工作室,探索“线上线下同化解、行业属地相衔接、组织机构齐服务”的云调解模式。
01 建强云调解队伍
由专职人民调解员陈杰牵头,联合“法治带头人”,“新乡贤”草根讲师团等力量,组成7人核心团队,并聘请专兼职人民调解员21人,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10人,整合村(居)法律顾问力量,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调解队伍。
02 完善云调解流程
依托“云调解室”微信号、“浙里调”小程序、ODR平台、移动微法院形成“预约-咨询-调解—司法确认”一条龙服务,以语音、视频通话等非接触方式,提供“指尖上”“一站式”的纠纷受理和法律咨询,并进行线上视频互动、证据展示、资料共享,整个过程全程录音录像,同时在线签署调解协议书,真正实现矛盾纠纷调解“跑零次”。
03 提升云调解效力
采取分类处理方式,即简单案件“线上申请+线上处理”、疑难复杂案件“线上申请+线下处理”,调解协议签订当日即可申请法院司法确认,确认后可作为强制执行的依据,做到简案处理快、繁案解决清。建立与派出所、基层法庭、信访中心等部门的警调、诉调、访调对接机制,通过微信工作群实现信息实时共享,确保矛盾纠纷“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截至目前,工作室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到100%,共调解案件429起,累计调解金额1000余万元,共有730余位当事人在线上寻求帮助,基本实现矛盾纠纷“跑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