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记者从西门街道了解到,汪弄小区改造项目已竣工。
据悉,西门街道汪弄小区作为海曙区单独体量最大的老旧小区,建筑面积约33.8万平方米,共有业主4951户、总人口1.2万余人,居住成员结构较为复杂,有企事业单位600余家、老年居民及残疾人3750余人、外来人口2046人。针对人员结构复杂、改造难度较大、学区房矛盾突出等问题,西门街道通过提前研判、制定方案、收集意见、长效管理的全链条闭环,将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应用到老旧小区改造中,进一步提升小区治理效能。
为办好走进群众心里的民生实事,西门街道本着“经济适用”原则,通过多次走访调研,根据居民切实需求制定改造方案,运用系统思维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着力解决屋顶漏水、飞线、上街沿停车、杂草丛生等问题。同时,西门街道还积极为小区配备智能安防设施,将摄像头从10余个增为近500个,提升居民安全感;做好屋顶防水,安装外立面落水管,疏通增大地下管网,为后续防台防汛工作打好基础;拓宽现有道路,增加规范停车位,切实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我们要时时刻刻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把民生工作抓在手上。”西门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西门街道改造全过程关注居民诉求,主动提供《需求变更联系单》,鼓励居民在施工过程中提出意见,形成“物居业+设计方+建设方”联合商议模式,将“人找服务”变为“服务找人”。为彻底整治飞线问题,车棚装电采取“一户一表”模式,先沟通再安装,通过分发意见征求表、社区网格微信群、一对一上门访等方式,在充分征求尊重居民意见的前提下,间隔式分批次安装电表、粉刷车棚门等工作,做好“慢”活“细”活。
此外,针对小区多民族聚集特点,西门街道在改造过程中突出民族融合特色,打造富含民族特色的小区内少数民族阵地,不仅在保留小区三处入口原有特色风格的基础上加入民族立柱元素,设立民族特色剪影雕塑、民族风格墙画,打造富有民族文化墙绘的小区文化长廊,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坚持实用原则,将民族景观均打造为可娱乐可休息的场所,提高设施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