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打造家门口的“精神粮仓”

2022-12-26

黄古林阅读公园十分受周边市民欢迎。(资料图,忻之承 摄)

“岭读”城市书房由镇明岭庙改建而成。(沙燚杉 摄)

芦港村的阅览室藏书丰富。 (沙燚杉 摄)

市民在西西弗书店享受阅读时光。(沙燚杉 摄)

■全媒体记者 裘保莉 ■通讯员 叶玉娇

在咏归路42弄15号,新开放的南门街道郎官社区城市书房,成为不少市民冬日里的“打卡点”,他们手捧书籍、沐浴着暖阳。这是我区第一家结合未来社区建设要求而打造的城市书房,也是第一家法治主题城市书房。

包括郎官社区城市书房在内,目前全区共建成13家风格各异的城市书房,它们和遍布城市各处的书香酒店、24小时自助图书馆、品牌实体书店、阅读书房、基层阅读空间一道,构成了“书香海曙”的有机组成部分。

把阅读送到 居民家门口

作家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有天堂,那它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在公共文化建设中,图书馆是一座城市的书香“加油站”,给予人们最丰富的文化滋养。

2014年,全国首家城市书房在浙江温州诞生,并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遍地开花。全开放、纯公益、不打烊的场馆型自助图书馆,让城乡“人人享有”图书馆变成现实。从纸质书到电子书,从图书到期刊,城市书房里应有尽有。

截至目前,我区13家城市书房累计接待读者100多万人次,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阵地。“城市书房,其实就是图书馆触角的延伸,对居民而言是转角就能遇到的阅读空间,缓解了公共图书馆‘一座难求’、离家距离远等弊端,相当于把阅读送到了居民的家门口,让大家出门就能享受通借通还的优质阅读,打通了图书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区图书馆馆长汪岚介绍。

家住月湖街道的小张,是个“00后”大二学生,放假时,她总会到离家最近的城市书房看会儿书、复习功课,有时也会在那里上网课,“在家里学习感觉静不下心,这里很安静,可以让我专注,效率也高了。”市民施女士也是城市书房的常客,阳光明媚时,她喜欢窝在书房内的懒人沙发上静静阅读,“偷得浮生半日闲,看看书、晒晒太阳,很惬意。”

一座书香氤氲的城市,不仅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张力,更能吸引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定居生活、就业创业。作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海曙自古以来就有着“重文崇学”的传统。2018年,我区将打造“书香海曙”列入区委全会报告和区政府工作报告,紧抓“阅读空间建设、特色载体建设、品牌活动建设”三个重点环节,集中精力全力推动书香之城建设。

得益于此,“喜马拉雅宁波读书会”“小海狸故事会”等80余个特色民间阅读组织遍地开花,西西弗书店、猫的天空之城等20余家全国知名品牌书店纷纷落地,令我区成为全市实体书店布局最密集的区域,而不久前,熊沢书店中国首店也在天一广场惊喜亮相。此外,我区还拥有集士港镇、古林镇、望春街道等浙江省“书香城镇”,高桥镇芦港村、岐阳村等全国“书香社区”。今年,我区还凭借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全民尚读的良好社会风尚,获评全国“书香城市”。

小而美的书房各具特色

走进郎官社区城市书房,只见书房内明亮温馨,书架上各类书籍整齐排放。据悉,这家书房有藏书近万册,其中法律专业书籍2000余册,集专业性、科普性于一体。书房分为婴幼儿绘本阅读区、成人阅读区、听书区、沙龙讲座区等专属区域,功能明确,还配备了自助借阅机,方便居民看书、借书。

“我们在建设城市书房时,会更加注重它的特色性,而不是千篇一律。”汪岚说,因郎官社区城市书房毗邻南门街道司法所,周边律所机构很多,同时老百姓也有获取法律知识的需求,“所以,我们也是有意识地把它打造成一个普法宣传的城市书房,这里不仅有专业的法律书籍可以‘充电’,还能邀请附近律所的律师为居民解答一些法律问题。”

位于白果巷23号的月湖街道城市书房,是全市首家以文旅为特色的书房,居民不仅在家门口就能感受书香,还能领略世界各地的美好风光;在横街镇小竹娃城市书房,丰富的亲子阅读活动经常开展,作为我区首家镇级亲子主题书房,很多家长和小朋友都选择来这里度过快乐而充实的时光;今年刚建成的“香茗书斋”城市书房,位于天茂36茶院内,也是我区首家茶文化主题的城市书房。

目前,我区拥有的城市书房已全部与市、区图书馆联网,实现通借通还“一卡式”服务,市民不仅可以在此免费阅读图书,还可以凭借借阅证,享受便捷的图书借还服务。不仅如此,区图书馆还会根据每个城市书房的读者数据,定期对该城市书房的图书进行更新调整,以满足读者需求。

如今在海曙,城市书房不仅是“家门口的图书馆”,更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让更多市民享受到阅读之美、阅读之乐。

白墙黑瓦、古色古香,镇明路上,由区级文保单位镇明岭庙改建而成的“岭读”城市书房,是我区第一家由文保建筑改建的城市书房。近三百平方米的书房内,藏有艺术、历史地理、哲学、文学、文科教育、经济等6类书籍1.5万余册。开馆两年来,这个清代坛庙建筑里书香满溢、活动不断、展览常有,很快就成为网红“打卡点”,是“书香海曙”品牌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文化阵地。

这里的“岭拾光手作工坊”活动场场爆满,名额一放出去,就被“秒杀”;“平凡曙光”新居民艺术联展、“一本书的诞生——古籍心生”线下巡展等展览在此开展,让市民在古朴典雅中,感受浓厚的艺术氛围;更有“Hi-Talk”“海曙课堂”等品牌活动,以及“笑时光”团队的“新古典主义”脱口秀等,让小小书房热闹不已。

一家家各具特色的城市书房,给市民带来了便捷、舒适的阅读体验。一方方小而美的空间,也让阅读、艺术、休闲、文化等有机相融。

未来发展之路该怎么走

如何让城市书房走得更远更好,区图书馆也一直在探索。

对此,记者采访了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专家宋臻,在他看来,海曙的城市书房发展到现阶段,面临着硬件和软件建设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持续吸引公众参与、专业运维机构参与不足等三大挑战。针对这几方面的问题,下一步应该针对各个具体的城市书房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升级”方案,实现从城市书房(农家书屋)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转型。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一般具备四大特征。一是具有高颜值的阅读环境,品质化的阅读服务,能让阅读成为一种时尚;二是真正嵌入老百姓日常生活,让阅读形成一种无处不在的氛围;三是具备24小时自助服务功能,或者超长时间不间断开放,让阅读服务成为一种日常,实现无时不有;四是服务效能显著,通常纳入当地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也能提供相关文化消费需求。”宋臻介绍。

因此,在实现转型升级之前,要针对现有的城市书房进行一次科学系统的“评估”。

宋臻认为,首先,要评估书房是否“接地气”的问题,针对问题做好结题方案。要对书房的阅读资源在由区公共图书馆统一保障和更新基础上,根据群众需求特点,引入具有经营资质的服务机构,提升公众参与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增加特定的服务内容,解群众之特需。其次,要保证书房的日常服务必须由专业组织负责提供,从而保证这些服务设施的运行质量。这一目标可以与文化志愿者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工青妇的相关力量和资源,由专业机构定期开展阅读推广、由所在小区文化志愿服务团队负责日常管理,形成长期稳定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最后,要敢于在制度突破方面有所创新,城市书房升级为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应按照人口分布和百姓实际需求设置,由政府提供政策引导、各类资源支持,由社会力量提供场地空间、参与运行管理,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格局。

而要推动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宋臻建议,可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发力:一是在“书香海曙”总体品牌建设的大框架下,发挥好党委政府部门统筹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二是加强阅读推广功能建设,可以建立阅读推广人制度,结对读书会组织,开展驻点阅读沙龙、经典朗诵、图书分享等文化活动,还可以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结合,打造品牌志愿项目;三是丰富服务项目和内容供给,可以结合地方特色文化,配置主题图书资源,增加地方特色文化活动,提供旅游信息咨询及相关公共服务,形成主客共享的文旅融合发展新型载体,成为文化地标。

新闻链接

“城市书房”促进 文化惠民城乡一体化

阅读,让城市更加美好。馥郁书香,让温州成为了一座爱“阅”之城。

不久前,位于鹿城区瓯江路云舒亭西侧的南戏书房,作为我市今年第二批“上新”的15家城市书房之一,正式开放并迎来八方“读客”。

该家书房面积155平方米,藏书8000余册,以“南戏文化”为主题,广泛收集南戏相关展品、收录传统戏曲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引进喜马拉雅有声听戏功能,为读者身临其境了解戏曲、传承戏曲提供了渠道。听曲观书,偷得浮生半日闲,当传统戏曲与纸间温暖相遇,心灵仿佛也有了一个疗愈休憩的空间。上班族陈女士热爱阅读,她不禁感叹,走进这家城市书房,浮躁的心仿佛一下子安静下来,让学习充电的她,有了十足的动力。

在今年第二批开放的城市书房中,不仅有南戏文化,还有绿野仙踪、龙舟文化、海塘文化、智慧和阅读、中医药学、古法造纸等,每家书房都有自己鲜明的主题和个性。这些“小而美”的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以网格化建设和嵌入式设计的方式,注重体现文化建筑的氛围特点,植入瓯文化元素,并结合所在社区的人文色彩与生活风格,营造了一个家居式、无拘无束的阅读环境,成为市民家门口的一道道迷人风景。

2014年4月,温州在全国率先建设开放第一家城市书房——县前分馆,实行24小时不打烊免费自助型阅读服务。从探路先行到全面铺开,从创新项目到全国推广,温州城市书房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城市书房的昼夜陪伴让城乡“人人享有”图书馆变成现实,促进了温州“15分钟文化圈”建设,并成为“书香社会 阅读温州”建设的重要阵地和载体。城市书房连续五年入列温州市委市政府民生工程,2022年入列省委省政府民生工程。

(原载于12月11日《温州日报》,选文有删节)

记者手记

有“书香味” 也有“历史味”

作为一种新型公众阅读空间,城市书房如雨后春笋般在海曙发展壮大,受到市民的广泛追捧和欢迎。但对海曙而言,如何打造属于海曙的城市书房模式,打响“书香海曙”的名声,仍是重点。

作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海曙历史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辖区文物资源总量位居全市首位,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32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针对海曙实际,当前,区图书馆正在尝试将城市书房引入到文保建筑中,让书房既有“书香味”又有“历史味”。

海曙有很多的文保建筑,如何让这些藏在历史深处的文物变“活”?外观类似的城市书房,如何体现海曙特色?在“岭读”城市书房引入前,镇明岭庙一直处于闭门谢客的状态,如今则人气不断,成为“书香海曙”品牌的标志性阵地。城市书房与文保建筑的结合,或许就是海曙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