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观如何成为“生物宝库”
时间:2022-12-13 08:32 来源:海曙新闻网 浏览次数:

龙观生物多样性友好体验馆(沙燚杉 摄)

体验养蜂割蜜(张昊桦 摄)

光伏村(忻之承 摄)

“鸳鸯湖”(龙观乡供图)

龙观山色(忻之承 摄)

■全媒体记者 崔 宁 裘保莉

■通讯员   李 园 陈 凯

当地时间12月9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中国角”系列边会现场,龙观乡发布了首批生物多样性标准化成果——《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规划指南》。这是继去年受邀参加COP15第一阶段会议平行论坛后,龙观乡再次亮相COP15大会并发布重磅成果。

放眼全国,大兴安岭有着我国最大的原始森林,长江流域万物竞荣生生不息,以云南省为代表的西南区域更有着“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物种基因库”等美称;立足浙江省内,丽水的物种多样性居全省之冠,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凭借独特的水域生态景观被誉为杭州“城市之肾”……在被世界的目光注意到之前,没有任何耀眼标签的龙观乡一直内秀于宁波四明山,显得名不经传。

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落笔文章天下知”,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世界看到并选择了龙观乡这个“生物宝库”?

生态禀赋推动绿色发展

龙观乡位于“浙东绿肺”四明山东麓,面积73平方公里,生态资源丰富,不仅有国家AAAA景区五龙潭、省级森林公园“中坡山”自然保护地和浙东天池观顶湖,还分布着白颈长尾雉、中华水韭、南方红豆杉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蛇雕、金裳凤蝶、独花兰、杜鹃兰等50余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2021年才正式发表的全球两栖动物新种“道济角蟾”,最初也是在龙观一带被发现。

龙观生物多样性所带来的生态优势,一组数据更为直观。以空气负离子为例,据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达到每立方厘米1000-1500个时,被认为是清新空气;若每立方厘米的平均值大于2000个以上时,则对健康极有利,具有治疗和康复的功效。而据专业机构监测,龙观乡负氧离子含量均值常年约保持在每立方厘米3500个,峰值可达每立方厘米8000个,远超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对健康极有利认定标准。

然而,从山乡走向世界,仅凭与生俱来的自然生态禀赋远远不够。答案或许可以从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当地时间12月7日开幕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之中国角边会活动中找到。该活动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COP15大会主题为宗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对生物的友好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这与龙观乡多年来秉持的“生态保护高于一切”乡策不谋而合。

早在2007年,龙观乡党委、政府就确立了绿色经济定位,注重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坚持工业企业的限制发展和中小企业的关停并转,增强绿色工业发展能级;在开展各项工程建设工作时,始终将环境匹配与生态保护作为第一前提。此外,龙观还坚决贯彻“封山育林”政策30年不动摇,为自然环境的生息调养打下坚实基础。

全民参与根植“友好”理念

前段时间,就乌贼山双连珠岩古道修建项目,龙观乡副乡长陆小腾驾跟宁波资深博物作家张海华已是多番沟通,修改方案,目前已是第四稿。

修建一条古道为何在龙观乡还要跟生态学者聊?看似“多此一举”其中却大有讲究。“我们有个原则,就是任何项目进场前,都要过了‘生态’这一关,这是龙观乡多年来所坚持的。”陆小腾驾说,“例如,古道修建的过程中,会不会破坏乌贼山上的鸟类栖息地、能不能很好地融入在一起,这都是我们要考虑的。”

不单古道修建,龙观乡已将生物多样性“友好”理念融入产业布局、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发展等方方面面。建设游步道时,避开珍稀植物,预留出动物和鸟类迁徙通道,尽量采用亲自然的土木底质,减少水泥硬化对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进行小流域治理和河道整治时,减少拦水坝设置,为鱼类溯溪提供便利,减少河道岸体、河床的硬化;沿路设置人工鸟巢、搭建本杰士堆,为鸟类和小动物们提供良好的栖息、繁殖和觅食场所……所有项目落地前都先邀请专家“把把关”,看看是否符合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也向设计单位传递这一“友好”理念。尽管比寻常项目推进多花钱花精力,龙观乡也“甘之如饴”。

去年底,海曙区在龙观乡率先启动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试点项目。如今的龙观乡,全力推进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建设的场景举目可见。

五龙潭景区率先在国内提出创建“生物多样性友好景区”,通过新建生物多样性栈道、3D彩绘墙、互动科普墙、介绍长廊等,实现景区的华丽蜕变;宁波自然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宁波昆虫生态观测站在向阳舍揭牌,实现自然教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机融合;建成华东地区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体验馆——龙观乡生物多样性友好体验馆,让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生物多样性的奇妙。

不仅如此,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还被纳入龙观乡各村的村规民约中,村民们主动参与到“减排”“减塑”和植树行动,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

目前,龙观乡已建设“蕨类绿道”“中华水韭池”“鸳鸯湖”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型基地20多处,安装人工鸟巢、人造灌木丛、“昆虫旅馆”等300多个,为林间生物提供栖息、繁殖的场所。今年,四明山环线公路安保工程雪岙路段施工前,还将100多株珍稀植物转移到宁波植物园迁地保护。

绿水青山“变现”金山银山

钱袋子、绿叶子,看似矛盾的两者,在龙观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中逐渐找到了平衡点。

作为“全国光伏第一村”,龙观乡李岙村在国内外早就闻名遐迩。2022年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上,李岙村还向全球讲述了“屋顶上”的减贫故事,全村362户村民每户每年可免费享受600千瓦时的电量,每年售电为村集体增收60余万元。更大的价值体现在生态效益上,因为光伏屋顶,李岙村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16吨,减排二氧化碳598吨、二氧化硫18吨、氮氧化合物9吨、含碳粉尘163吨。

不仅是李岙村,如今,龙观乡4个整建制村均已实施光伏项目,估算每年发电量达到450万度,年节约标准煤1620吨。通过“零碳共富”,全乡村民年人均收入由试点前2015年的不足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3万多元,并将保持10%的增长速度。2022年,预估龙观乡所有行政村经营性收入超过50万,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然而,龙观乡并不满足于此。

“生物多样性+零碳经济”“生物多样性+旅游研学”“生物多样性+文创产品”……当前,龙观乡正做足“生物多样性+”文章。绿水青山的“变现”旅,格外令人期待。

签约落户“爷爷的水稻田”功能水稻及种子创新示范基地项目,计划建设水稻体验馆、超远缘杂交作物欣赏园、一平米体验等多类型项目示范点;试种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的功能水稻品种,为乡村振兴助力。

实施新业态中蜂项目,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当地农户协同发展四明山中蜂养殖,和推进其为农作物授粉,实现生态保护和产业质量双提升;筹建宁波蜜蜂康养研究院,盘活村集体闲置房屋、土地,带动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

以引流为目的,引导有实力的文旅企业全流程介入项目的策划与开发,策划蝴蝶节、萤火虫节等创意文旅活动,打造多个网红打卡点;以效益为导向,引导向阳舍等企业建设“百草园、百蝶园、森林课堂”,酒店植入生物元素;在中坡山森林公园,打造上半山森林课堂,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边玩边学。

多样龙观,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