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动态>>热门推荐

变短板为潜力板 向存量要增量

发布时间: 2022-10-25 08:31:22   浏览次数:      来源: 海曙新闻网    

月湖历史文化街区

古朴风貌的南塘老街

集士港镇优质耕地

■全媒体记者 周唯轶 

■通讯员   乐铭海 汪 娜

■摄影  忻之承 张昊桦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空间、土地等资源要素的调配供给与高效利用。近年来,我区坚持用全局性眼光全力保护好、利用好有限资源,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提档增效,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条件下,紧紧围绕“保护”“保障”两篇文章,实现“多规合一”,充分释放全区每一寸土地的空间价值。

为做好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的高标准谋划和高质量落实,我区以城镇低效用地改造提升作为转型升级的切入点与突破口,出台政策推动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加快对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进行全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实施历史街区有机更新,有效破解用地资源不足,盘活土地资源,让低效用地“短板”变成“潜力板”,为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

全域空间综合整治

开启共富新篇章

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土肥沃……走进集士港镇山下庄、双银、深溪三村,集中连片的2700多亩高标准农田,形成了阡陌纵横的美丽画卷。眼下正是丰收的季节,金灿灿的稻谷颗粒饱满,远望田野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

集士港镇的三个村,是我区“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建设项目所在地。项目区连片耕地面积达2725亩,连片比例约为86%。连片的优质耕地,构建出农田集中连片、空间形态高效节约的土地利用新格局。

作为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试点,集士港镇部分村域经过三年的实施改造,约18平方公里土地呈现出农田集中连片、住宅集中集聚、村庄环境优美、三产有效融合的整治成效,开启了农村山美水美、生态和谐、产业融合的乡村振兴美丽篇章,被评为省级精品工程。

四明山村盘活发展农村建设用地,清退201亩低效村庄建设用地,搬迁户数689户,村民的居住生活品质大为提高。深溪村的溪坑改造,围绕生态修复整治展开,共治理流域面积2.330平方公里,绿化景观工程建设约3000平方米。

村庄的生态环境在修复,三产融合的步伐也在加快。我区通过深挖“一村一品”特色文化,积极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山下庄村2A级景区村庄、深溪村3A级景区村庄等建设,不仅提升了村民居住环境,还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

我区将全域整治与生态修复作为共同富裕“新引擎”,目前已累计治理面积6973公顷。通过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谋划,同时立足要素激活,已累计编制19个乡村土地利用规划,开展25个村庄整治项目、18个农田整治项目,预计累计产生补充耕地指标222亩、增减挂指标547亩,全面提升整治效果。同时,实施6个生态修复项目、1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1个历史文化村保护项目,推动全区“生态文明资源”向“富民资源”不断转化。

工业园区升级改造

重塑发展新空间

除了乡村土地,“低散乱”工业园区也正在发生蝶变。通过低效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全区“低散乱”的工业园区发展空间得以重塑,产业版图迎来重构,村镇建设风貌大为改变。

藕池工业园区位于古林镇,占地约610亩,以机场路为界分东西两区,建筑多为一二层老式工业厂房,园内企业以五金、注塑等小规模传统制造业为主。因为缺乏有效规划和管理,企业小而散,产业日渐落后,亩均效益低下。

2021年8月30日,藕池工业园建设升级改造为藕池未来智慧园,一期项目举行开工奠基仪式,吹响了该园区升级改造的号角。作为我区全域工业用地综合整治的先行示范标杆,藕池未来智慧园一期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0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6.7万平方米,总投入超过3亿元。

据悉,藕池未来智慧园一期改造升级后,不仅能改善藕池村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以及投资环境,还将积极引入大数据、区块链、智能制造等数字经济相关产业,打造集研发、制造、服务等业态于一体,硬件智能化、服务平台化、运营数字化、产业实体化的智慧园区。达产后,该园区年产值预计超过3.2亿元,年纳税预计超过3200万元,成为数字经济新高地。

向粗放低效的村镇级工业园区要产业空间,这是我区推动以低效用地改造提升的切入点。

2022年的春节刚过,横街镇水家村就响起了挖掘机的轰鸣声,在挖掘机挥舞的巨臂下,水家村党支部书记水军低头看向手中的标准厂房建设图纸。水家村是我区村级工业园区改造提升的试点,曾经有90余家作坊型企业,大多从事氧化铝、铝制品加工,规模小、档次低、租金少,零散分布全村各处,还存在各类安全隐患。根据新的规划,水家村将拆除全部“低散乱”作坊,以河道为分界线,北边发展工业,南边集中居住。新的村级工业园区将布局新能源和电子科技产业区、铝制业升级改造区、饰品包装设计产业区三个主导区块。升级改造后的水家村,将腾出更多发展空间,也将进一步美化村容村貌。水军表示,通过一期工改项目,村里预计可新增资产6000万元和500多万元年租金净收益。

腾退“低散乱”作坊,改造升级村级工业园区,引进新产业,水家村产业的退与进,折射出当地经济转型的新走向,让全村迈向共同富裕有了更大的底气。

历史街区有机更新

激发名城新活力

“快节奏”的工业园区“改头换面”,“慢节奏”的历史文化街区也在更新后焕发出新的活力。每到节假日,月湖、南塘老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游人如织,人们在其中感受休闲、惬意,也体会历史文化名城宁波的独特韵味。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宁波的核心区域,我区“三江交汇,一湖居中”的古城格局保留至今。2005年,《宁波市城市紫线规划》划定的8处历史文化街区,7处就在海曙。

南塘老街地处宁波古城南门外,这里曾是旧宁波商贸文化聚集地的“南门三市”。宁波城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接手改造后,既保护了古建筑群的历史风貌,又赋予历史街区全新的生命力。如今,老街新生的南塘老街已成了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地标。

2019年,月湖历史文化街区一期改造工程完成,文化遗产脉络得以延续,街区也迎来了更新运营。投资15亿元的月湖金汇小镇,已累计入驻企业400余家,注册资金达400多亿元。2020年,二期改造工程中15处文保房进入保护修缮,合计建筑面积约10055平方米,将较好地展现老街的历史神韵,保留宁波文化之本。

秀水街是宁波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居住区之一,也是宁波老城内格局、风貌最为完整的片区之一。2022年6月,秀水街街区内剩余住户的相关拆迁、收购基本完成,进入下一阶段的谋划土地供应以及后续开发模式。

从南塘老街到月湖再到秀水街,这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改造项目是我区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挖掘城市存量用地潜力的过程中,尊重保护文化遗产和促进产业新生态的缩影。

在历史街区改造过程中,我区运用了新旧融合的方式,既对历史街区进行了保护和传承,盘活了历史文化资源,保留了其中特有文化遗产,同时使街区文化适应现代城市生活和社会需求,改善群众生活居住环境,开辟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

盘活存量要增量

一直以来,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带来了老项目无法推进、新项目无处落地的难题。

从宁波市盘活存量三年行动计划伊始,我区就立即组织开展调研,按照“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的原则,以盘活利用“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土地、城镇低效用地”三块地为主攻方向,开展“百日攻坚战”等活动。

盘活存量土地面临的问题多种多样,我区通过分类施策,深化“批、供、管”制度改革。农转用“预收费”制度,在划拨土地时,全额收缴用地成本;对出让的土地预收征地费用;对征收、拆迁有难度的土地,暂缓报批,防止产生新的批而未供土地。落实“亩产论英雄”理念,严把项目准入关。对于供完的土地,实行项目跟踪评估,完善健全存量土地盘活长效管理机制。

2020年,我区存量建设用地盘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4876亩,消化批而未供12735亩,低效用地再开发5585亩,分别以116.1%、122.8%、151.7%的成绩超额完成。

通过加快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我区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积极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记者手记

存量变增量

提高“含金量”

土地是城市发展建设的核心要素资源。伴随城市更新、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更替,城镇之中会出现闲置低效用地。加快存量土地出清、盘活、提效,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是为破解土地资源利用困局的必然选择。

强化存量土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土地高效利用的长效管理机制,十分必要。在这一方面,海曙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相信只要持续攻坚、久久为功,提高每一寸土地的“含金量”,发挥出每一块土地的最大价值和效益,就能为海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要素保障。

新闻链接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建设高标准农田

在山东德州宁津县,今年种粮户王春红的45亩小麦增产丰收。2021年,山东省开展“三区三线”划定试点工作。“三区三线”是根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分别对应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为了不浪费地力,宁津县把城镇开发边界内准备用于建设占用的耕地,取走耕地土壤的耕作层,拿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内再利用。王春红种的45亩土地是复垦的,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以内。为了提高土地质量,统一覆盖上了优质的耕作层土壤。

合理界定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三条控制线”不交叉、不冲突、不重叠,更有利于保护耕地。

在全国一些主要粮食生产区,这几年,也在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现有耕地质量。2年前,江苏盐城的马以勤承包了4000亩土地,是土地承包大户。4000亩土地分散在3个不同行政村,机耕路弯弯曲曲,每天大量的时间就是在不同田块间跑来跑去。

2020年,高作镇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要求,兼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相结合、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争取做到既保护好耕地,解决土地碎片化的问题,又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

来源:央视新闻《焦点访谈》,选文有删节,原标题《守住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