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食药科普

【科学看食安】“0糖”食品并非真的不含糖

前不久,网红饮料品牌元气森林发布一则《一个迟来的升级》公告,称一款产品标识中“没有说清楚‘0蔗糖’与‘0糖’的区别,容易引发误解”,表示将把标签改为“低糖低脂肪”,并在新配方中不再使用结晶果糖。

那么,“0蔗糖”“0糖”之间究竟有何区别?“0添加”食物又是否健康呢?

“0蔗糖”不等于“0糖”

实际上,“0蔗糖”并不等于“0糖”。元气森林乳茶虽不含蔗糖,却添加结晶果糖,而且配料中有全脂奶粉和脱脂奶粉,奶粉中天然含有乳糖,因此产品不可能达到“0糖”标准。其文字游戏的营销方式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0蔗糖”“0糖”等概念上也存在一定的认知短板。

糖分为单糖、双糖、多糖,其中葡萄糖、果糖属于单糖,蔗糖、乳糖属于双糖。“0蔗糖”是指在加工过程中未添加蔗糖作为甜味剂,但是这并不代表这类食品不含葡萄糖、麦芽糖、淀粉等其他糖类物质。“0糖”一般是指不含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0蔗糖”虽不添加蔗糖,却可能添加葡萄糖浆、麦芽糊精等,这些物质在水解后同样会产生葡萄糖,热量一点儿也不少。“0糖”饮料喝起来还是有甜味的原因,是企业为还原饮料口感,多用甜菊糖苷、安赛蜜、果葡糖浆、结晶果糖、赤藓糖醇等甜味剂或者代糖替代蔗糖、白砂糖等,甜味剂的混合搭配可高度还原蔗糖甜味口感。

那么,“0糖”饮料能“放心喝、不长胖”吗?如果单纯和含糖饮料相比,“0糖”饮料确实为有减糖需求的群体提供了“减糖不减甜”的多样化选择。但如果指望甜味剂或代糖有助于减肥,则不现实。因为减肥的关键是控制总能量,只有能量摄入小于能量支出,体重才会减轻。不少研究发现,代糖虽然没有能量,但会增进食欲,可能不知不觉让人吃得更多。

正确认识“无糖”食品

当我们走进超市,打着“零添加”旗号的食品让人眼花缭乱,最简单的分辨方法就是看食品标签的营养成分表。

根据GB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糖含量“≤0.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可称为“无或不含糖”“零(0)糖”。

实际上,所谓的“无糖食品”,一般指不含蔗糖或用其他甜味剂代替葡萄糖的食品,这些甜味剂有些是低热卡糖或不产热卡糖,但无糖饼干、无糖面包、咸面包、咸饼干的主料是粮食,与米饭、馒头一样,吃下去也会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只是可能比同类含糖食品升高血糖的幅度小一些。因此,糖尿病患者和控糖人群应尽量少食用这类食品。

理性看待“零添加”食品

从科学角度讲,绝对的无糖食品是不存在的。标榜“零添加”“无添加”,其商业噱头远大于实际意义。

现代食品加工很难完全不用食品添加剂,就算宣称不含色素,也不等于不含香精、乳化剂、增稠剂等其他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食品调味、保质的需要,在符合国家标准、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对身体没有危害。但如果滥用(包括使用未经允许的品种和超范围或超量使用),则可能产生危害。

除“零添加”之外,也需理智看待“零脂肪”“0糖”“零反式脂肪酸”食品等。“零脂肪”食物可能含糖量比较高;“0糖”食物虽不含蔗糖和淀粉糖,但可能含有其他人工甜味剂,长期过量食用同样可能影响代谢,导致肥胖、脂肪肝等。按照我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的相关规定,每100克产品中含反式脂肪酸含量小于等于0.3克,即可标注为“0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减少了,可能影响口感,为改善口感,可能要增加饱和脂肪酸含量,同样不健康。

所以,不要被食品包装上醒目的“零添加”字样迷惑,应仔细查看营养成分表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等的含量。

(作者系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传播部主任 阮光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