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944021/2021-58768 | 组配分类: | 工作进展 |
发布机构: | 区教育局 | 发文日期: | 2021-05-1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5月12日,海曙区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主题教研活动在古林镇中心小学开展。
上午,是古林镇中心小学古诗词教学暨课题汇报展示活动。该校近年来致力于古诗词审美教学实践研究,以期通过各种策略培养学生在古诗词中探寻美,感受美,展现美的能力。活动先由语文教研组长翁丹阳老师进行题为《小学中高段古诗词审美教学实践研究》的汇报。翁老师呈现了课题组探索出来的八大类古诗词审美课堂教学模式。接下来由周金晶老师和杨碧艳老师分别执教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下《芙蓉楼送辛渐》和《墨梅》两节课。
周老师通过借助资料、合理想象、充分朗读等方式,感悟诗句表达的意境,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意及诗人高尚纯洁的精神品格,也让学生学习到了作者借物抒怀、借景抒情的写法。杨老师在教学《墨梅》这一课时, 主要通过抓关键词,品其“形”;找联结点,悟其“神”;联系背景,感其“志”,这三种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诗人通过“托物”所要言的“志”。两位老师再一次用课例的形式将古诗文研究成果具象化地呈现给前来听课的专家老师们。
最后由海曙区名师施静峰老师对上午的活动进行点评。施老师对两堂课例做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古诗教学尤其要重视吟诵、赏析、传承三个方面,并着重阐释了如何让学生品味诗的意境美:教师应努力做到生活为引、诗画相融、聚焦诗眼,给在场的老师们做了很好的指引,还提出了“深度学习视野下的古诗学习架构该怎样做”等问题,留给在场老师思考。
下午,来自宁波市实验小学的叶芸芸老师和省特级教师祝贵耀带来了两堂精彩的课例——《自相矛盾》和《范仲淹与<江上渔者>》。
伴随着叶老师诗一般的语言,学生不知不觉读好了文言文。叶老师还创设“”矛与盾大pk”的情境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不断揣摩文字背后的“矛”和“盾”之趣、之理,并延伸到现实生活学以致用。
祝老师的课则从范仲淹的生平引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然后走进《江上渔者》,以“君,你看见了什么”这一问题引领,在对比中感受底层劳动者的艰辛和无奈。在这一环节后,拓展同类古诗《陶者》、《蚕妇》就水到渠成。最后再扣“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一主题,畅想与古诗截然不同的结局。
课例展示后,祝老师分享了精彩的观点报告《统编教材背景下古诗教学的“三适三趣三典”》,这是老师们最期待的。祝老师提出,大家要在语文要素提升适度,诗歌内容选取适切,人文主题聚焦适宜的目标下,采用单首品读见闲趣,分类比读悟奇趣,拓展研读有志趣的方法,打开了老师们心中那扇“群诗文主题阅读教学”之窗。最后祝特还用“善学者”、“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与全体语文老师共勉。
古诗文凝练简约,教学艺术却不简单。活动虽已结束,但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却不会止步,我们将继续与诗文相伴,寻着一份领悟,带着一份真挚,携手共至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