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小药材撬动大产业

2021-03-04

■全媒体记者 张昊桦 

■通讯员   史 媛 厉迪桑

步入春耕时节,隆隆作响的拖拉机是田间犁地的标配,近日,位于章水镇章溪村的一片百亩农田之上,一块“浙贝故里”的牌匾高高挂起,田间,农户正忙着清除杂草,平整土地,轮种雪菜、花生等农作物,为后续种植浙贝母前的空闲期做准备。随着“浙贝故里”试点项目的落地,建设一个全国首家可追溯浙贝母产业链种植示范基地,正在这个小村庄悄然进行着。

浙贝母被列入“浙八味”中药材之首,其种植对土壤要求较严,宜选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种植,而章水镇在四明山脚下的这片土地,正满足这份要求。300多年以来,浙贝母的“先辈”——象贝在这里扎根后,浙贝母便成为海曙四明山区农民栽种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并得以发展种植。

在浙贝母市场火热时期,海曙的浙贝母亩产值可达到六万到八万元。但近年来,海曙浙贝母遭遇了市场波动、种源退化、无硫化加工后延长保存期难等诸多问题,长期的经济效益下滑,也大大打击了当地农户种植浙贝母的积极性。

作为海曙区浙贝母协会长的邵将炜站在田头,看着地上整齐划一的田垄直至远方岩壁上“浙贝之乡”几个大字,一份事关章水镇发展浙贝母再起航的建设蓝图默默在心里呈现。对于邵将炜来说,自己祖辈三代种植浙贝母,自己与这片藏于浙贝母的田头有了深厚的感情。“浙贝母生产协会将以章水镇章溪村的‘浙贝故里’为试点,打造全国第一家可追溯浙贝母产业链种植示范基地,进一步保障老百姓的放心消费。”邵将炜说,去年十月,自己的小贝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章溪村流转了260亩的闲置农田,计划和周边的农业基地、农户一起打造“浙贝故里”项目,目前,正在平整的土地将作为核心区域,用于培养优质的种质品种,然后向周边的农户进入推广种植。同时,也会强化科技、数字赋能,建立专属的浙贝母物联网系统,健全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和追溯体系。

浙贝母是海曙区最具地域特色的传统优势农业产业之一。为增强本地浙贝母产业竞争优势,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助力乡村振兴,今年,海曙区对浙贝母原产地保护范围内纳入追溯体系的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补助,鼓励采取“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等经营模式,推进药材种植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

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计划会对纳入追溯体系5亩(含)以上相对集中连片种植浙贝母地进行补助,每亩补助土地流转费用300元、浙贝母种子成本600元,使用商品有机肥给予每吨250元补助。其中,对建成15亩以上的良种选育、繁育研发基地(海曙区范围内),每年每个基地给予5000元/亩的补助,每个基地最高补助不超过25万元。同时,为了提高组织化程度和推进无硫化加工,海曙区将发展初加工共享车间服务点并纳入追溯体系,每个服务点新购置清洁的中药材初加工设备,将计划给予有效投资额的40%补助。

今年,海曙区将深入实施中医药发展战略,重振浙贝母产业,坚持质量兴药、科技兴药、品牌兴药,按照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三化并行”,品种、品质、品牌“三品提升”,人才、资金、技术“三元驱动”,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三链融合”的发展思路,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强链延链补链,进一步完善浙贝母产业体系。同时,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绿色化发展,共同打响“樟村贝母”区域品牌,促进浙贝母产业振兴和高质量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