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革命精神

■全媒体记者 张昊桦
■通讯员 赵祎慧 戴灏
春雨绵绵,青山绿竹路环绕,远眺之下,朱敏村的黑瓦屋檐依山势错落排布,一面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格外显眼,穿过乡间小道,走过平桥头,来到红旗下,便是横街镇革命史迹陈列馆。
重温那段烽火岁月
陈旧油灯、锈黑锄头、各种抗战时的黑白照片以及墙面上的狱中信,诉说着这座纪念馆背后的故事。1943年7月,中共四明地委为了加强对鄞慈交界地区的领导,将姚慈县慈南区大隐等6个乡和鄞奉县乌岩地区合并建立鄞慈县,成立中共鄞慈县委,而中共鄞慈县工委办事处坐落于现朱敏村的平桥头,那时的朱敏村还是叫乌岩村。
1948年春,四明山游击区处于“加紧发展力量,开辟新地区,巩固和发展敌后根据地”的阶段。朱敏来到乌岩村,从一名上海来的大学生变成了当时鄞慈县工委直属民运组组长。他脱去西服,换上土布服深入群众;学习地方话,拜农民为师,融入当地生活。
据村里八旬老人毛岩峰回忆,朱敏格外关心群众,经常挨家挨户访贫问苦,还积极发展了20名地下党员,组织了穷人翻身会、挑脚工会、竹器工会,开展减租、减息、抗粮斗争。1949年,在当时白色恐怖持续升级下,许多村民家里断粮,朱敏不顾危险,下山向富裕农民征借粮。在平桥头,他与国民党特务相遇,不幸被捕。
狱中,朱敏和陈辉、萧章和徐角方同志顶住了敌人酷刑,揭穿敌人用高官厚禄利诱的阴谋。同时,朱敏忍着手指化脓的痛楚,在赴死前写下狱中信,表明他决心为革命信念殉难的心迹,并将敌军士气低落等情况写信告诉组织。1949年3月11日,朱敏和萧章、陈辉、徐角方同志被活埋在余姚中村,时年还不足20岁。同年5月,宁波解放。为了悼念烈士,弘扬革命精神,乌岩村改名为朱敏村。
追寻先烈红色印迹
朱敏村作为四明山区有名的红色根据地,留下了朱敏等革命烈士为民族解放与敌人英勇斗争的红色印迹。
2000年,为了纪念朱敏烈士,朱敏村人萌发了修建朱敏烈士纪念馆的想法。当时村级经济还很薄弱,但村民们的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村内毛乾康、毛如信、毛阿振等耄耋老人四处奔走,几元、几百元、几千元……最终募得1万多元启动资金,利用原村委会办公场所,自费集资建立了横街镇革命史迹陈列馆。
建成后的横街镇革命史迹陈列馆朴素大气,总面积为400多平方米,分上下两层,有展览厅、报告厅、接待厅、休息室等。馆内主要涵盖了抗日战争时期、横街英烈和新时期的横街三个篇章,详尽地陈列了朱敏等18位抗战烈士的英雄事迹和对敌斗争时期的实物与大量文献资料,每年接待前来瞻仰革命先烈人群近万名。
“这些老物件都是真实的历史物件,都是村里党员、村民捐赠出来,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纪念馆建成后,毛岩峰义务承担起馆内的日常管理和向导工作,为每位前来缅怀瞻仰的游客讲述当年的故事。除了毛岩峰,村里80多岁的老党员毛云德、周秀林夫妇还向纪念馆捐献了几十件革命时期的物品,爱好书法的毛耕余老人写了革命事迹介绍,毛炳丰老人在朱敏烈士就义处建起了纪念碑。
“先烈们的革命精神要永远传承下去。”毛岩峰说,虽然纪念馆建成以来,村里陆续有几位老人过世,但总有人主动接班,承担起义务讲解员的工作。
传承发扬红色精神
近几年,经过横街镇统一规划,朱敏烈士纪念馆原址重建,并被整合提升成为横街镇革命史迹陈列馆,申报了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该陈列馆已成为宁波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许多人专程从上海、南京、广东等地赶来此地缅怀先烈。
随着到访游客量逐年增加,横街镇革命史迹陈列馆成为朱敏村对外发展的重要窗口。站在陈列馆二楼,可以看到对面山头上有三个亭子,分别为朱敏亭、万里亭、地质亭,此三亭均为这几年对面山地质灾害点整治改造后新建。2012年台风“海葵”来袭,横街镇朱敏村对面山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区、镇两级政府不遗余力,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修建了三座亭子。党总支书记毛志倍告诉记者,现在村中的平桥头、朱敏被捕纪念碑等革命遗迹和横街镇革命史迹陈列馆一样,成了朱敏村的红色地标,是当地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教育的重要平台。
此外,横街镇还在积极整合横街特色资源,以红色文化为依托,采用体验参与的形式,设计加强党性提升、团队锤炼为目的的党员教育多元化课程体系。同时,采用“1+X”模块建设,将横街镇革命史迹陈列馆作为主要现场观摩点,红色古道、浙东大竹海为素质拓展教学点。“我们将通过这些点位,努力将横街镇打造成全市示范性开放式党组织生活基地。”横街镇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