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定位人才管理是“药引子”
时间:2019-08-29 08:26 来源:海曙新闻网 浏览次数:

见习记者 徐慧琳

由宁波市政府、海曙区政府牵头,市卫生健康委批准,雅戈尔投资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宁波普济医院项目目前进展顺利;由市眼科医院打造的“老花眼门诊”日前落户其托管的西部院区……随着公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我区社会办医成为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亮点之一。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7月底,我区共有诊所以上类别民营医疗机构215家,其中上规模的有18家,与2018年相比增加9个,比2017年增加27个,实现了病种数量和诊疗水平的双提升。

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办医领域依然存在着经营行为不规范、质量良莠不齐、技术含金量不足等问题。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民营医院该如何找准定位?如何抢抓机遇发展前行?围绕这一话题,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面临诸多竞争短板

民营医院转型空间不小

随着大健康战略的号角吹响,新医改政策的大力推行,海曙区多元化医疗体制得以快速发展,医疗服务行业将向更广范围扩展,民众的消费意识朝着理性化品质化发展,民营医院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缓解了医疗市场供求短缺现象,满足公众个性化医疗需求,也对公办医疗机构形成了有力补充。

“现在民营医疗机构数量虽然增加了,但医院运作管理、技术水平、服务量、病床量等方面提升的速度却没有跟上,而且缺乏领军人才,是目前民营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宁波市眼科医院西部院区常务副院长竺波举例说,西部院区地处繁华的中山西路,但在托管前,医院的名声叫不响,一些市民总会担心民营医院的医疗技术不过关,像他们医院的最佳日诊患者数量是可以达到300位,但一年前入院的患者人数始终不及这个数。

不难发现,如何从同质化的经营中转型,如何从医院品牌推动与患者形成互动的生态价值链,以及如何从更高维度针对医院支柱业务资源优化经营,是民营医院谋求转型升级中的共同痛点。


依托名院引进名医

多种模式提升竞争力

如何转型求突破?记者走访了几家民营医院发现,他们纷纷瞄准硬件、人才、管理等方面下苦功。

2018年8月,市眼科医院正式全面托管宁波眼病中心医院,这是当时公立眼科医院首度托管民营医院,这也是在医改提出多种形式办医背景下的一次有益探索。“总院陆续输入了专家团队定期在西部院区门诊及手术,入驻的团队基本涵盖了总院各眼科科室的权威专家。”竺波介绍,通过公办医院托管的模式,总院的管理模式、权威专家、优质品牌源源不断地输入西部院区,加速形成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的两院融合运行机制,让群众就近享受与市眼科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一年来的托管,逐渐缓解了城西片区优质眼科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数据显示,西部院区在2018年8月至12月日均门诊量109人次;2019年1月至6月日均门诊量达160人次;2019年7月日均门诊量突破250人次。

而作为我区新生中医力量,宁波国医堂同样得到较快发展,其主要依托于名医引进,整合优质中医科医生资源,摒弃了传统中药房“只能买药不能问诊”的弊端,实现了诊治、开方、配药全流程,市民就诊一步到位。另外宁波国医堂通过不定期开展义诊、健康讲座、中医药文化传播等公益活动,发掘中医市场潜力,形成品牌效应,将传统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提升群众信任感。

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民营医院管理者逐渐意识到,通过广告刷存在感,或者依靠医保增加自信等方式,只能是辅助手段,为患者提供值得信赖的医疗服务才是关键的核心,它最基础,却又最重要。


找准定位注重管理

助推民营医院健康发展

那么,怎样助推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发展,使之成为缓解群众“看病难与贵”的重要补充呢?对此,记者也走访了相关业内人士。

该业内人士表示,民营医院要取得持续和健康的发展,需要找准定位,并且需要有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一是切实围绕政府鼓励、社会需要、群众需求,找准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二是规范经营,夯实基础,把病人的利益放首位,在提高医疗水平上下功夫,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规矩矩办医。三是培养特色特长,发展特色科室、重点学科,弥补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足。四是开展品牌建设,通过质量、服务、管理去赢得市场和百姓的认可,树立良好的口碑,逐步转变百姓就医观念,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健康需求。

同时,他也指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也非常重要。近年来,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医疗机构的检查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