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自费出书籍 无关名利为情怀
时间:2019-06-14 08:20 来源:海曙新闻网 浏览次数:

全媒体记者 林婷婷 通讯员 沈晨舒 舒文珍

“小张在吗?我的新书出版了,送一本给你看看。”近日,家住望春街道春城社区春城花园的74岁老人岳世武来到社区大厅,将自己编写的《沧桑诗文集》送给包片社工小张。

岳世武原籍河北省阜平县,因儿子在宁波工作,他退休来宁波带孙子,含饴弄孙之余,他将自己多年撰写的文章、诗稿以及读书札记结集,自费出版《沧桑诗文》三卷。这三卷书从忆往昔到感叹现在美好生活,浓缩了岳世武大半生经历和感悟。他说,这是用自己的方式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岳世武还特意向社工介绍其中一组诗《宁波道情》,里面记录了他来宁波近10年的生活感触,他说:“来宁波10年,儿孝媳贤、孙儿出生、儿子创业有成,我想用文字记录这些美好生活”。

在卷一《俱往岁月文存》中,岳世武用了很大的篇幅抒写了对抗战胜利和改革开放的赞美。“我们老家阜平县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最早开辟的根据地,我写这些故事,是要告诉孩子们,无论在哪里,步子都要迈得端正。”岳世武说。

为了写出好文章,岳世武阅读了大量书籍,收看电视台各类讲座,去书店、图书馆买书借书,做详细的笔记,家中藏书也有上百本。他在《沧桑诗文》自序中写道:留予后世子孙读之,或可有所裨益,也不枉为一世之人。

在海曙,老年人出书绝非个例。今年78岁的林美鼎最近正忙着出版散文集,见到记者时,她还不忘开玩笑地说:“我属马,按年龄可以说是一匹欲近黄昏的老马,但我的自我感觉很好,还是一匹‘奔马’。”

人要练,马要骑。1997年从教育岗位退休后,林美鼎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快马加鞭参加培训学习。2006年,她在朋友的推荐下报名参加了宁波老年大学文学写作班的学习,聆听老师们的讲课,从远古的《诗经》《左传》到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坚持学了10年,期间还曾担任宁波老年大学文学社副社长。

“流连于书本中的我,忘掉了实际的年龄。读书和写作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相辅相成,读书是一个吸收、学习、借鉴、输入的过程,而写作是一个释放、表达、倾吐、输出的过程。”林美鼎翻阅着自己写的文章感慨道。多年来,林美鼎有数篇文章发表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的副刊上。至2017年,她写的文章累计已有70篇,她决定整理出版文集。这些文章内容涉及自己的家庭生活、学习时光、旅行、工作等。“老年大学里有几位同学已经出过书了,我收到了他们的赠书,也想将自己的成果回赠他们,大家一起学习交流。”林美鼎第一时间将自己出书的决定告诉了儿媳妇,马上得到了鼓励:“我们支持你,费用由我们出。”

林美鼎的文集由杭州书道闻香图书有限公司负责出版,目前已进入到印刷阶段,预计今年10月可以正式出版。

“与文共舞能开启心扉,八十不算老,九十尚年少。读书、写书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林美鼎说。

还有一位自费出书的居民叫刘兰波,今年67岁。1985年,她从东北来到宁波工作生活,算是“老宁波”了。“我从小就喜欢文学写作,对文字有很深的感情。”刘兰波笑着告诉记者。

定居宁波后不久,她就在《宁波日报》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这让她非常欣慰。10年前,从会计岗位退休后,刘兰波便报名参加了宁波老年大学文学写作班的学习,和一群热爱文字的朋友们学习交流。

2018年6月,刘兰波出版了散文集《岁月叮当》,书中收录了她创作的89篇散文,内容包括小时候在北方生活的故事,以及到宁波定居后的生活。据她介绍,这本书的问世并不容易,在向出版社交稿前几天,因自己不太会操作电脑,存储的许多文章“消失”了,她只好一字一句重新输入,没留底稿的只好忍痛舍弃。“写作是我一辈子的爱好,出书对我来说是一种肯定,今后我还会继续读书写作。”刘兰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