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中国植被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日前与法国国家农业研究所合作,结合现代与末次冰盛期时的潜在分布区模拟,阐明了乌药独特的进化历史,为更深入研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第四纪的动态分化提供了新证据。
此前的研究成果认为,这种植被类型在末次冰盛期向南退缩至北纬24°以南,其收缩-扩张模型得到了少数常绿阔叶林组成植物谱系地理研究的证实;同时,也有一些谱系地理学研究提出更为广泛存在的原地避难模式,即常绿阔叶林植物在末次冰盛期时在北纬24°以北的地方存活,而不向南退缩。不过,以往研究对象很多不是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且大部分研究仅使用了叶绿体基因来解析进化历史。
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铢研究员领导的植物多样性与基因组学团队与法国国家农业研究所阿尔恩特·汉普研究员合作,选择向南可分布至热带地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樟科乌药作为研究对象,共采集19个自然居群,基于4个叶绿体片段和通过转录组设计的15个核低拷贝基因的分子数据,通过遗传格局、分化时间、系统发育、历史基因流等分析,得出了有意思的结果。
分析显示,乌药居群存在明显的谱系地理格局可分成南北两大支系,其中北方支系又分化为东北和西北两个亚支系。物种树显示北方两个亚支系镶嵌在南方居支系中,表明北方的亚支系是由南方支系的两次向北分布区扩张形成,两次扩张均发生在末次冰盛期时,即2.654 万年和2.178万年前。末次冰盛期时,乌药最可能的分布区位于南岭附近,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果。叶绿体基因发现类似的格局,1个单倍型广布于北方居群中,而南方大居群固定了1个独特的单倍型。
因此,乌药南北方居群符合不同的避难模式,南方居群在不同的微型避难所中长期原地避难;而北方居群符合收缩-扩张模式,且扩张时间与末次冰盛期高度吻合。此外,他们还发现了冰期后显著的由扩张居群至避难所居群的基因流。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国际生物地理学期刊《生物地理学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