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残健融合共享蓝天白云
时间:2019-05-21 08:17 来源:海曙新闻网 浏览次数:

①图为白云街道举行残疾人趣味运动会,共有11个社区的33名残疾人参加。(沙燚杉 虞默之 摄)


②图为西门街道北郊社区开展家门口“助残日”公益活动,服务项目包含测血糖、量血压、理发、采耳等。(陈勇峰 摄)


③图为广安阳光家园的阳光天使艺术队在表演舞蹈。(吴乔璐 黄爱萍 摄)


④图为卓远愈养中心康复学员在上烘焙课。(吴乔璐 摄)


全媒体记者 吴乔璐 通讯员 陈亮 周秉 石婉羚 徐浩跃

残疾人趣味运动会、家庭医生上门体检、志愿服务走村入户……5月19日是第二十九次全国助残日,主题为“自强脱贫,助残共享”。连日来,海曙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扶残助残和残疾人回馈社会的活动,成为了五月里的一道风景线。

一直以来,海曙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助残工作。行政区划调整后,累计安排区级财政资金2.7亿余元,专项用于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较“十二五”年均投入环比增加5.97倍,增幅高于同期地方财政收入增幅。2018年度精准回应各类助残保障和服务需求29306件次,覆盖18259名持证残疾人。去年,海曙区在残疾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全省残疾人状况监测数据)、全市残疾人工作考评中均获得第一名的佳绩。今年,海曙继续发力助残事业,为残疾人提供各类保障,培育残疾人共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精准助残 同在一片蓝天下

“上个月刚申请好的护理补贴,这个月就到账了,太好了!”家住月湖街道梅园社区的高师傅今年45岁,被认定为精神二级残疾。当他得知自己可以享受每月540元的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时,便向所在社区申报。最近,这笔补贴顺利到账了。

除护理补贴外,近日,家住横街镇云洲村患有智力四级残障的周阿姨也收到了每月266元的残疾人生活补贴,虽然数额不大,但对周阿姨的家庭来说,每一笔补贴都为家庭减轻了一份负担。为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近年来,海曙不断织密政策保障网,从财政补贴、社会保障与服务、残疾人就业等多方面为残疾人提供政策支撑,为满足广大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谋好篇、布好局。

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海曙区已有3327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8106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5080人享受“生活补助金”。目前,全区完成3大类19项惠残政策的修订与整合,残疾人保障体系形成“一张网”。

除了物质上的帮扶之外,海曙区通过升级精残康复服务模式,帮助精神残疾人及其家庭缓解精神压力、减轻经济负担。古林镇的卓远愈养中心是一家专门为精神残疾人提供康复、托养的机构,也是宁波市唯一一家精神作业疗法定点康复机构。这里有情景模拟室、音疗体感室、图书绘画室、心理疏导室等30余间功能配套教室。此外,一座近2000平方米的疗愈花园更是许多康复学员每日“打卡”的地方,这里的负氧离子含量可与山林匹敌,在花草树木中,康复学员可充分利用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受良好氛围,收获一份宁静的心情。在烘焙教室,记者见到了正在做瑞士卷的蕾蕾(化名),她已经在这里进行康复训练一年多了,以前的她患有被迫害妄想症,常有恐惧心理。现在,她略带微笑地告诉记者,自己即将回归社会。“在这里做康复很好,很人性化,人与人之间都互帮互助,非常友善。”卓远愈养中心主任陈红辉告诉记者:“中心根据学员的不同康复程度制定了个性化的辅助培训课程,同时拓宽开放空间,加强技能培训,让康复学员更有尊严地生活在这里。”

“对于残疾朋友来说,最重要的一项助残工作就是尊重他们的尊严和人格,为他们创造‘同在一片蓝天下’的良好社会环境。”区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2014年成立的“馨之园”社会助残服务中心便是这样一个聚焦社会化助残服务的机构。红烛爱心工作室、雨露·爱心同盟、天封塔书画院……五年来,全区共有35家专业助残社会组织在各级民政部门注册登记,培育发展草根助残组织106家,创建了一系列“残健互融”的开放式志愿助残服务基地,助残志愿者人数超7000名。在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日益形成的同时,我区社会助残工作也开始向2.0版进化。“我们几乎每个月都要开展一次助残活动,对我们来说,那些残疾人是我们的朋友,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红烛爱心工作室负责人黄爱萍说。

多方合力 拥抱晴空万里

在人来人往的南塘老街里,有一个木质的“时空隧道”吸引不少游客拍照打卡。这家店叫“灿益工坊·印象宁波”文创店。走进店内,在一片原木色与白色交错的极简风中,奉化布龙、象山盘扣、五谷画坊的版画、布艺等各式各样体现宁波风情的手工文创产品一一展陈,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据了解,该文创店自1月26日试营业以来,首月营业额就突破了10万元,第三个月已达15万元,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喜人的数据也让参与产品制作的残疾人获得了实惠。来自江厦街道的听障人士李勤就是其中一位“热门选手”。开业以来,她最高收获了4860元的月收入,现在,对李勤来说,安静地坐一下午制作布艺包已成为了她目前的生活日常。“前几年,我自己做的布艺包总是愁销路,后来我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正式学起了手工布艺,每周至少有一次跟着老师学做手工,手艺逐渐成熟了,还把产品带到了‘印象宁波’。”为了顺应市场趋势,她还探索制作了眼罩、发带等时下流行的布艺产品。她开心地说:“拥有一门手艺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积极学习,拥抱生活。在海曙,像李勤一样的残疾人还有许多。在广安阳光家园,每周二、周五都是那儿的残障青年最幸福的日子,因为那两天是他们的固定学习日,国学、艺术、健身、手工四大课程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新鲜的内容。露露(化名)从达敏学校毕业后,就一直在广安阳光家园进行康复训练,在老师的教导下,她已经能跳完一支完整的舞蹈了。这个月,她还加入了阳光天使艺术队,和其他小伙伴一起演绎了扇子舞《祖国你好》。在西门街道彩虹桥残疾人服务中心,“筑梦厨房”是颇受残疾朋友欢迎的一个地方,这里每周都有专业的指导老师前来为残疾人士教授烹饪技艺,包含各类中式菜品和西式菜品。阿芬(化名)是彩虹桥残疾人服务中心日托成员之一,属于精神、智力多重残疾。自从筑梦厨房开班以来,她积极跟着指导老师学习西红柿炒鸡蛋、炒青菜等基础菜品,有了很大的进步。“一开始学的时候,她常常待不住,无法把控菜肴的原材料,但是在我们一步步引导下,她已经能够自己准备原材料,完整地做出一道基础菜式了。当她品尝自己炒的青菜时,笑容晴空万里,非常灿烂,非常幸福。”指导老师王建平说。

反哺社会 撑起自己的一片天

盲人按摩、家电维修、理发、配钥匙、眼科咨询……5月14日上午,古林镇龙三村文化礼堂外的小广场分外热闹,大大小小的近10个志愿服务摊位前围满了村民,大家有的带上了自家需要维修的小家电,有的特地前来理发,有的体验了一把视力检测。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摊位中,有一支由9位残疾人组成的志愿者团队,正为当地村民热情地服务。“现在这个力度可以吗,如果觉得痛了你要说哦。”在彩虹志愿者服务队摊位前,一位盲人正在为村民按摩肩颈。“不痛,很舒服,师傅你的技术交关好。”村民李大伯笑着说。

这位盲人叫周惠良,今年58岁了,曾经因为视力残疾而悲伤过、苦恼过,但他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1998年,36岁的周惠良拜师学按摩推拿,经过两年的学习,2001年,他和妻子一同经营了一家按摩店。“一开始生意没这么好,但上门来的顾客都很支持我,这也给了我许多信心,店铺一直经营至今,现在月收入能过万了。”周惠良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我也受到过许多来自社会的帮助,今天很荣幸能加入到这个残疾人志愿服务队,希望自己能发挥一技之长服务别人。”一上午下来,周惠良服务了20余位村民。而团队里的其他残疾人,有的会维修家电,有的会修理自行车、电瓶车,有的对康复医疗颇有经验,大家各自发挥所长。“我们先要自立,才能自信,最后才能凭一技之长回馈社会。”今年50岁的王国良有肢体残疾,但他表示自己喜欢唱歌,也会维修家电,只要村民有需要,他一定尽力帮忙。

在鄞江镇建岙村,种粮大户唐明昌是村里的红人。2013年,唐明昌在农田里进行拖拉机作业时,突发事故导致腿部残疾,突如其来的意外并未击垮唐师傅,他安装了假肢后,在自家田地里种起了无公害生态稻米、小麦,且面积越种越大。“我现在承包了140余亩的田地,轮番种植小麦、稻米。今年小麦种了98亩,过几天就能收割了,这季大约能产6万斤。接下来6月初我就要开始种稻米了。”据唐师傅介绍,每年一到丰收的季节,几家有长期合作的餐饮店会向他购买无公害生态稻米,批量收购后剩下的则是散卖。唐明昌的年销售额接近10万元。

“养活自己是没问题,除此之外,每当丰收时节,我因为腿部残疾无法劳作,还得雇佣小工帮忙收割小麦、稻米,我会优先考虑雇佣残疾人,我希望自己富起来的同时,也带着大家一起富,多照顾村里人,尤其是特殊群体。”唐明昌真诚地说。

近年来,海曙区涌现了一批像周惠良、唐明昌一样的“创业达人”,例如李春根创办“膏老大黑膏社交电商”团队,在全国各地设立销售网点千余家;徐庞投资建设了近2万平方米的“住创空间”,成为创客人才的慢生活园区……他们在打开残障人士创业“蓝海”的同时,积极反哺社会,为其他残障人士提供各类实践平台,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实现自我价值。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助残,从就业瓶颈到创业“蓝海”,海曙的残疾人士正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中撑起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