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971812/2019-72171 组配分类: 工作进展
发布机构: 龙观乡 发文日期: 2019-02-1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区域乡村建设规划完成
时间:2019-02-18 09:41 来源:海曙新闻网 浏览次数:

  日前,《海曙区区域乡村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修编完成,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高质量建设国内一流强区”的战略目标,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保留传统乡村特色,发展乡村振兴。一个串点成线、独具风情的海曙区乡村即将呈现。

  《规划》主要涉及集士港镇、古林镇、高桥镇、横街镇、鄞江镇、洞桥镇、章水镇、龙观乡、石碶街道等9个镇(乡)、街道,包括乡村建设规划目标、乡村体系规划、乡村用地规划、乡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乡村风貌规划、村庄整治指引等内容,到2022年,基本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区。

  分三个阶段

  推进乡村振兴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央一号文件关注的焦点。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纳入十九大报告,为城市和乡村的共同繁荣指出了明确方向。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作为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

  如何推进乡村振兴,也是摆在海曙面前的一道必答题。“行政区划调整后,我区的空间形态从单一完全城市化空间转为涉及城市化区域、城市拓展区域、近郊城镇区域、山水田园区域组成的复合型城乡发展空间。我区的发展也进入扩区增容、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刻,需要合理配置资源要素、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把城区建设得更加精致、更有韵味,把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宜居。”海曙规划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海曙区域内的乡村建设需要从“减少村庄数量、推动人口转移”向“优化村庄布局、引导特色发展”转变。

  《规划》期限至2035年,分乡村升级(2018—2022年)、城乡共荣(2023—2030年)、城乡等值(2030—2035年)三个阶段。

  具体来说,近期,重点为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美丽乡村的升级转化,主要通过培育特色产业、推动土地综合整治、完善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创建一批江南水乡韵味突出、浙东民俗风情鲜明的美丽乡村精品线、示范村等,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中期,重点为维护乡村生态,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空间结构,主要通过深化产村融合、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空间、完善乡村社会保障制度等,落实乡村经营理念,从城乡共融到城乡共荣。远期,重点为提升乡村价值,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主要通过合理引导城乡要素资源有序流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等,实现乡村与城市“不同类但等值”共享现代文明。

  传承与发展

  重构现代城乡关系

  “村庄规划建设管理一直是城乡规划管理的薄弱环节。”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我区共有167个行政村,数量不少且分布面广,“有必要从村庄农民点体系、村庄规划、农村建房、农村集体发展用地利用等方面,明确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机制和方法,推动村庄规划建设真正落地。”

  为此,《规划》提出,要保护10个历史文化名村、培育11个中心村、36个特色村,保留与传承传统乡村特色,传承乡土文化,尊重本土的自然环境,新、旧融合共生,重点体现在空间肌理、场所环境、建筑材料、文化符号提取和利用、农业景观等方面,从而推动乡村高品质建设、城乡高程度融合。

  坐落在凤岙溪边的凤岙村,早在清乾隆年间就形成了著名的“凤岙市”。横街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对照规划,围绕“凤舞山田间,岙呈水市边”,推进对凤岙老街等区域的保护与改造。

  刚拿到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个“国字号”招牌的章水镇李家坑村也是其中之一。该村党支部书记李红伟说:“作为海曙四明山区域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村落,李家坑村山环水绕、景色秀丽,未来将按照‘高山古村,长寿之地’开展特色村培育。”

  除了传承,《规划》还对重构现代城乡关系提出了建议。未来乡村将发展建设成为:以和谐人地关系、乡土文化特色为核心,传统与现代并存,具有多元化的乡村人口和社会经济,具有地域特色的高品质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空间,实现资源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城市—乡村各要素自由流通,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要求。

  形成5条

  乡村振兴示范带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乡村建设亦如此。

  《规划》提出,近期将重点整合美丽乡村建设、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A级景区村庄创建、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等各专项行动,到2022年,基本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区,80%以上农村完成“旧改”工作,60%以上特色村形成示范效应,形成5条乡村振兴示范带。

  沿山示范带以横鄞线为依托,以“双修示范”为主题,塑造山下庄村、四明山村、溪下村等一批美村。以废弃采矿用地生态修复、活化利用为带动,培育沿山地区丰富的产业业态。

  横溪谷示范带以上大线为依托,以“红色乐教”为主题,塑造盛家村、上阵村、半山村等一批美村。以华贸教育小镇、桃源书院、红色教育为重点,培育乐教文化产业带,并结合美丽乡村风景线设支线。

  樟溪谷示范带以荷梁线为依托,以“艺术文创”为主题,塑造光溪村、鄞江村、金溪村等一批美村。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充分发挥樟溪河的景观文化价值,以杜岙艺术村、蜜岩文创村等为带动,培育艺术文创产业带,并结合美丽乡村风景线设支线。

  中溪谷示范带以龙茶线为依托,以“休闲度假”为主题,塑造光溪村、后隆村、龙谷村等一批美村。以现有民宿、农家乐、度假酒店等为基础,以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提升为契机,发展民宿经济集聚区,培育休闲度假产业带,并结合美丽乡村风景线设支线。

  清溪谷示范带以鄞里线为依托,以“亲子活动”为主题,塑造金陆村、清源村、李岙村等一批美村。以清源溪为水脉轴线,打造适宜亲子休闲活动的主题功能带。

  同时,《规划》还把海曙区域分为生态红线区、生态控制区、村镇协调区、城镇发展区,加强分片的空间治理,并以乡村发展分区为基础,充分考虑各村发展实际和发展趋势,把167个行政村按城郊融合类、改造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择机撤减类四大类进行分类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