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违建”创建提升城市品质
时间:2019-01-22 09:20 来源:海曙新闻网 浏览次数: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林婷婷 通讯员华骋珅 张翔)日前,2018年海曙区“三改一拆”成绩单出炉,去年,海曙区以铁腕手段拆除存量违建,管控新增违建和落实拆后土地利用,全区累计完成“三改”114.27万平方米,为年度任务的110.94%;完成“一拆”175.01万平方米,为年度任务的120.70%;完成“两路两侧”环境问题点位整改649处,清理堆放垃圾和拆除物5140吨。

  “无违建”创建方面,中心城区8个街道和西片区域章水镇、龙观乡已创建为市级“无违建乡镇(街道)”,5个镇已完成市级“基本无违建镇”创建考核验收,2个镇(街道)完成市级“无违建先进镇(街道)”创建考核验收。


  动真碰硬

  违法建筑零容忍

  记者在中山西路和机场路交叉口看到,原先5幢体量1800多平方米的违建房屋已不复存在,这块“硬骨头”是在海曙区实施“外科手术式”拆除后啃下的,该行动也打通了影响中山西路改建工程推进的“肠梗阻”。

  诸如这样的“硬钉子”还有很多。去年,石碶街道有效破解违建债权债务司法纠纷等一系列难题,拆除面积达7300多平方米的七重天地块违建,彻底消除房屋和消防安全隐患;洞桥镇开展专项攻坚行动,对体量达4万多平方米的五洲星旧厂区违建实施拆除,攻克久拖未决的违建“老大难”问题。“这些存量违建破坏城市环境,存在安全隐患,也阻碍了重点工程推进。”海曙区“三改一拆”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拔除违建硬钉子,势在必行。”


  完善机制

  防违控违无盲区

  智慧城管系统进一步加快拆违的步伐。去年,我区将智慧城管系统延伸至西片区,依托“市、区、乡镇(街道)”三级防违控违体系,对新增违建做到露头就打、即查即拆。

  在防违控违上,海曙精心谋划,打了一场“科学战”。去年初,海曙区将全年“三改一拆”“无违建”创建和“两路两侧”“四边三化”目标任务等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全区17个镇(乡)街道和有关部门,层层压实责任,以上率下形成全区攻坚合力。同时,专门出台《“三改一拆”专项行动违法建设和违法用地防控治理长效机制》,结合区划调整实际重新制定《干线公路、主要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沿线环境整治工作路(段)长负责制实施方案》,对各类违法违章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

  在日常管理中,区“三改一拆”办会同区“两办”督查室,全年开展专项督查10余次,针对“三改一拆”进度缓慢、新增违建处置不力等问题下发督办单、警示单70多起,督促镇(乡)街道切实履职尽责。对西片区域“无违建”创建工作进行专门指导,加快夯实镇(乡)街道创建基础。

  区“三改一拆”办还经常性深入西片区域各镇村,通过面对面宣讲、手把手指导,提高镇村干部和基层群众的政策法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各级媒体报道,以及党员志愿者和城管义工宣传,营造全区推进“三改一拆”的浓厚氛围。


  即拆即用

  拆改成效更显著

  拆后地块利用惠民生是海曙“三改一拆”工作的一大亮点。

  位于集士港镇湖山村绕城高速跨线桥下,有个去年刚完成拆后新建的免费停车场。原先体量约3000平方米的违建简易棚被强势拆除。拆除后,针对周边群众私家车数量多、停车位紧张现状,集士港镇主动与村里对接,结合“拆建用”,将原来拆除地块改建成为停车场,新增了40多个停车位,缓解了村庄附近乱停车、难停车的现象。集士港镇综合执法局局长胡持恒说:“我们提前做好停车场的规划设计,进行桥下空间改造,清运建筑垃圾,并通过墙绘彰显城镇特色。”

  除集士港镇外,去年我区还拆除洞桥镇上水碶木材市场地块,面积约13000平方米,已作为停车场使用,有效改善了该区域停车秩序。此外,章水镇拆除老旧楼房和违建,利用拆后土地完成文昌阁等3处停车场的改造工作,新增停车位400多个;石碶街道拆除清理航道灯光带周边搭建棚屋、乱堆乱放8500平方米,并对拆后土地及时进行复绿;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对西湖花园西侧14600平方米的边角地,通过花木移植、铺设园路,打造成为机场路沿线的绿化景观带。

  在纵深推进“拆、改、治”同时,海曙区不断加强拆后土地利用,不仅优化了城市环境,还有效解决了市民停车难等民生关键小事。据统计,目前全区拆后土地利用率已提升为79.04%,完成9个桥下空间的规划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