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宁向记者展示制面工艺。(张立 摄)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张立 通讯员史媛)聘请8位当地村民,改建700平方米车间,日均生产1000余斤盘面,这就是章水镇90后女孩徐佳宁的一串“幸运数字”。记者来到徐佳宁一手打造的樟村盘面加工“车间”,传统与现代并举的制面方式让人耳目一新。“相比作坊式生产,我这里加工好的樟村盘面不仅保持了原汁原味,而且更干净卫生。”徐佳宁说。
樟村盘面也叫切面,是章水镇的一道特色传统美食,其加工历史可追溯至民国初年。过去,章水镇不少村里的人家都掌握手工制面技艺,而且做出来的面条颇为热销,宁波人娶亲、嫁女、做寿、坐月子,盘面都会是一道必不可少的标配餐。正月初一早餐,家家户户也要吃盘面,寓意健康长寿。樟村盘面鼎盛时与宁波汤圆、慈城年糕齐名,是宁波人最喜爱的三大特色美食。
“现在,这项制面手艺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徐佳宁直言,随着时间推移,老一辈的制面师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当地的年轻一代鲜有传承。从小吃惯了老底子盘面的徐佳宁为此萌发了一个念头:自己做面卖面。
2017年,徐佳宁毅然从国企辞职,回到章水,一门心思地扑在盘面制作的创业上。“现在家族里还有我的舅舅懂得制面工艺,我就拜舅舅为师,一点点学起来。”谈起创业起步,徐佳宁表示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是自己创业激情似火,天天埋头苦学做面技法;另一方面,拥有海外留学经历的自己因此遭受了不少非议。“欣慰的是家人都很支持我,我也的确想好好传承樟村盘面这项技艺,留住家乡的味道。”
不过,创业光有情怀和激情还不够。徐佳宁遇到的头一件难事就是场地问题。“在村里走了一遍,找不出条件适宜的制作场地。”如果没场地,做面的梦想就无从谈起。徐佳宁告诉记者,后来在父母支持下,将父亲原有的企业厂房进行改造,“腾”出了一间盘面制作场地。紧接着,从图纸的设计,到旧厂房的整理,再到装修、设备采购,直到今年5月,徐佳宁花了小半年时间,投入逾30万元才撑起了一座属于自己的“面坊”。
记者在制作“车间”看见,整个作业环境干净卫生,工人们穿着工作服,戴着手套,制面的流程也是井井有条。“传统的手工制面拥有数十道工序,而且整个过程要一刻不停地花上将近15个小时。现在把‘压面’这道工序换成机器操作来提高加工效率,其他工序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保证面条口感不输于以前的味道。”说话间,徐佳宁向记者演示了一番制面工艺:盘缸、闷箱、上架……
年轻人重拾老行当,必有新想法。徐佳宁告诉记者,樟村盘面未来的发展方向要迎合年轻人口味,这样才能占有大市场,才能发展得更长久,为此她经过琢磨和试验,让面条的煮沸时间缩短,并继续尝试增配酱爆调料,把传统盘面变身便捷美食。“我给自己的面注册了一个商标,就叫章溪小娘,还联系了一些微商,把面卖到全国各地。”短短4个多月时间,徐佳宁的盘面就小有名气,每天来添加好友或朋友代购的消息已连续不断。“下一步,我希望能够通过各种展览会,传统庙会等平台大力推广樟村盘面,让越来越多的市民爱上章水这道美食。”对于未来,徐佳宁有着美好的憧憬,她希望自己的面能卖到超市,她也希望自己能开办一所微型的手工制面博物馆,让镇上的孩子们和观光旅游的各地游客,亲手体验制面乐趣,让这项手工技艺一直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