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945972/2018-63383 | 组配分类: | 工作信息 |
发布机构: | 江厦街道 | 发文日期: | 2018-11-2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记者 劳育聪 通讯员 俞柯娜 汪曙森
“天封塔,鼓楼沿,东南西北通走遍。”天封塔下,便是老宁波人熟知的城隍庙了。这座可以追溯至唐朝的千年郡庙,一直正襟危坐在城区一隅,无论城池新旧。
坐落在车水马龙间,平淡于市井烟火中,宁波人熟稔地进出城隍庙区块已是稀松平常的事。直至2015年,庙宇再度启动修缮,庙堂大门关闭。自此,但凡以“老庙”为中心的动态,都会成为全城热议的话题——如此前“1371城隍商城”重新开业,便一石激起千层浪。
今年7月4日,宁波市郡庙文化发展基金会向公众征集宁波府城隍庙民俗信仰雕塑设计制作方案,将全力还原清光绪十年(1884年)的老庙场景,并将原汁原味的祭祀文化纳入其中。
在翘首以盼中,与郡庙见面的进程向前推了一步。经历挥别与期待,我们开始思考,城隍庙之于宁波,到底带着什么意义?我们所期许的相见,又会是怎样的一番场景?
难忘城隍庙情结
现在的城隍庙门堂紧闭,墙面朱漆斑驳,处于施工前的凌乱状态中。尽管如此,每天有散步习惯的沈丛(化名),依然会信步到城隍庙边上来了。从居住的江东区走到这里,5公里多。
沈丛,今年31岁,大学老师。寥寥30多载,与郡庙所历经的千年比起来,实在不值得一提。但这个文质彬彬的年轻人缓缓地说,很荣幸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宁波人,以至于人生与这个地标建筑有近30年的联结。
从记事开始,沈丛的爸爸妈妈就经常骑着脚踏车带他来这里吃各种小吃。当时的他,几乎不能区分香火与小吃区域,只知道坐上作响的自行车就意味着要去城隍庙了。未进庙门就能听到里头人声鼎沸,闻到一股子浓郁的香味。
他最怀念的,不外乎一碗滚烫的牛肉粉丝了:“粉丝软滑,浸润汤汁。妈妈‘呼呼’吹完,喂到我口中依然有些烫,但又急不可耐地想咽下去。”一座城隍庙,吃遍半城鲜——猪油汤圆、牛肉锅贴、炸鹌鹑……腾腾热气不仅诠释了沈丛一人的城隍庙情结,也是众多宁波人与这里牵连的丝缕。
城隍庙商城还繁华的时候,叼着奶茶吸管的年轻人做过与沈丛当年相似的事情,带着自己喜欢的人,随便买些小吃,挤在琳琅满目的饰品店、服装店挑选着什么,为了一次讨价成功而自鸣得意。
这座庙宇建于唐朝“皇帝轮流做”的乱世之际,当时宁波还被称为“庆元”。建庙之人估计也不曾料到,它会历尽数次劫难仍然屹立不倒。近代书法家钱罕所书的《宁波府城隍庙》巨幅牌匾之下、惟妙惟肖的守门石狮背后,流淌过时间的巨流。络绎不绝的人前来这里,双手合十虔诚的祈福。挥不去的信仰,令城隍庙香火未曾绝断。
除了民俗信仰深入人心以外,莫失莫忘的还有充满烟火气的草根文化。民国初期的滩簧小戏、“小热昏”(本土的脱口秀表演)与梨膏糖、宁波走书表演、叫卖声与热气腾腾的小吃摊,穿插在不同年代宁波人的生活中。从这里走出庙门的小吃也不在少数,不得不说的就有缸鸭狗——那裹着桂花香的汤团,最初的香气便是氤氲在香火间。
如此,一尊尊庇佑一方水土的保护神与生活气息极重的民俗风物,构成了宁波府城隍庙的核心精髓。正如海曙区江厦街道城隍庙商业社区党委书记唐运礼所说:“城隍庙是宁波本土‘祭祀’与‘民俗’的文化符号。”
老庙再度迎来修葺
既是古老的文化,就免不了保护。循着历史的轨迹望去,这座郡庙也曾经历过数次修葺。但对于纤弱的古建筑来说,每一次重获新生的修葺也充满了各种未知的难度与风险。
历史上影响最大和最受关注的一次大修,是在1983年。
前宁波市城隍庙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宇镇的文字记叙,完美地还原了这次“枯木逢春”的过程。整个修复工程,历时一年,于1983年12月竣工。修复过程中,拆除了原本不属于庙内的建筑988平方米,清除瓦砾余土6000吨,整修古建筑屋面3428平方米,另外还包含了雕塑大小龙头、大殿与戏台的戗角、古典门窗、地面、墙面、古碑等古迹的修整。
“商因庙而兴,庙因商而盛。”大修之后,城隍庙带着祭祀印记的商业文化繁荣发展。随着步行街、小吃城等中心地位的确立,这里聚集了最汹涌的人流。
据记载,最高峰之时,城隍庙区域一天可以吸引10万人次:“每逢初一、十五,庙会更热闹,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次庙会,仅一天就吸引了15万~20万人次。”
祭祀之外鲜明的商业氛围也就此确定,主要以小吃、珠宝以及保健品为主。1994年2月,“甬城隍庙”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了浙江省第一家区属商业企业上市公司。后被大红鹰集团收购,更名为“大红鹰”,这也是“香溢融通”的前身。在成功的商业模式之下,一度吸引上海城隍庙团队前来考察取经。
但兴盛不代表没有蛰伏的危机。
在唐运礼看来,原先的历史建设不适应现在需求:“城隍庙共有企业2000家,其中95%以上是个体户。占大头的个体户数量容易招致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与环境污染问题;此外,原先对于地下车库的建设有所欠缺,所以停车难成为来客们最大的羁绊;再加上新商圈的冲击,整个城隍庙区块的人流量大大下降。”近年来,日均流量2万~3万人次的数据与此前相比实在是略显单薄。
发展遇掣肘,又恰逢建轻轨导致庙宇地基下沉,索性就趁着这个机会对这一区块进行二度修葺。就这样,2015年,老庙再度迎来修葺。
开发方案仍未定
在整个区块的修整过程中,宁波城隍商城最先揭开了“面纱”,老店新开,摇身一变成了“1371城隍商城”。今年5月1日,商城正式开始运营。开业前几天,就引得全城热议。
市民们涌入商城最先找的不外乎是小吃店,在穿梭过重庆小面、麻辣香锅等一系列小吃以后,他们之中的大多数失望地在网络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觉得没有了老底子的小笼包、馄饨、豆沙圆子、牛肉细粉以后,这里失去了一个“非来不可的理由”。
对此,唐运礼表示,商城在日后将会在业态的丰富中继续转型升级。除此之外,他反复强调的一点是,城隍庙商城单体不能代表整个城隍庙历史文化区块,整个区块包含了宁波府城隍庙、城隍庙商城、轨道交通庙西商城、三角地地块、亚细亚商座、城隍庙商业购物步行街以及天封塔公园等区域,何况其中最核心的宁波府城隍庙还未在修葺后闪亮登场。
而对于文化核心的城隍庙来说,将迎来什么样的蜕变?这就要从2014年的一次民意调查开始说起了。
决定启动修缮工程前,最困扰主办单位的问题,便是“要不要开设临街商业”。那年7月份,当时的宁波市城隍庙商圈产业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电话、微博、邮件等多种途径向市民征集看法和建议。据统计,市民共反映意见建议413条,其中八成市民支持恢复老庙原貌,反对破墙开店。这里说的原貌,即指1844年的城隍庙旧景。这就意味着,现存建筑中没有的怀棠祠、痘神殿将与市民们见面。
随后,由宁波市6家知名爱心企业——宁波狮丹奴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市恒厚实业有限公司、华恒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太平鸟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御坊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宁波明州一三七一城隍商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宁波市郡庙文化发展基金会,募集资金用于修缮展陈和各项公益文化活动的开展。
基金会会长金鹏在受访时,认真地提出了诸多设想:“除了怀棠祠、痘神殿以外,可能还将引入宁波本土的传统风物、文化等元素,原先的戏台或将再次重现。”他所指的文化元素,是指宁波的十里红妆文化、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元素,可能通过壁画、浮雕等多重方式来进行展现。不仅如此,重新开放的大殿也将增强互动性。
“总而言之,未来的城隍庙将从原先的商业体系中彻底剥离。浙东明清风格的建筑中,将双重展现祭祀文化与宁波的传统历史文化。当然,目前具体方案仍在加速确定中。”金鹏透露。
文化延伸有新看法
在等待这个本土奇珍再度面世之前,我们对于以宁波府城隍庙为核心的区块文化意境还能够有哪些新的想象?
在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郭鉴眼中,城隍庙代表文化地标,仍具开发意义。
“原先,城隍庙将地方小吃、市民文化项目集合在一起,可以说是烟火气的集聚地,民俗民俗,硬谈文化,也就是俗文化。”他认为“俗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它大致反映了所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喜好、审美情趣以及风土人情,参与的形式基本上是日常的逛、吃、玩、购,所以,本土老百姓的文化认同可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
“全国的城隍庙各有发展的代表,如果就宁波府城隍庙而言,深度开发不外乎几种模式——旧瓶装新酒、新瓶装旧酒、旧瓶装旧酒、新瓶装新酒。”他说,“以宁波目前的情况来说,老底子宁波人的记忆是最大的优势。”
郭鉴分享了他的一些设想:“一方面依然要大力整理城隍庙文化,不能仅仅满足把城隍庙作为一个‘盆栽’;另一方面是业态方面,可以再一次整理挖掘发展宁波传统特色小吃,重新包装之前老底子的特色小吃,也可以更加细分地呈上各个区县(市)的小吃。”他还建议,传统文化类别的项目可以增多一些,诸如书场、剧场、民间口头艺术都是值得考虑的增设。
而从商业带动文化的角度来说,宁波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也讲述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既然周围的新型商圈带来一些冲击,那么不妨就通过这次区块硬件设施改造,统盘考虑整个城隍庙区块,与周边的天一广场、鼓楼沿、月湖盛园等进行错位发展,主打一些极具宁波传统特色的商品。”他说,“将城隍庙的发展与宁波历史文化传播、旅游购物消费相融合,以商承文、以文带旅、以旅兴商,将其打造成城市发展的知名品牌和靓丽名片,这或许能为城隍庙历史文化区块引来源源不断的人流。有了人这一基础,文化传播才能顺理成章地继续。”
当然,无论是设想还是建议,期许抑或是批评,热议面前,眼下庙门紧闭的郡庙依然静默如谜。这个历经千秋万代的老者,也在等待着重新与公众见面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