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以前做的小提琴、F15战斗机,现在我专攻西班牙无敌舰了。这些都是纯手工做成的。”12月11日下午,在西门街道龙柏社区内一间17平米的小屋内,71周岁的陈昌华小心翼翼地从柜子里拿出自制的各类木质模型,向记者介绍他们的来历。
一直以来,陈昌华就对模型有着浓厚的兴趣爱好。1998年,还是工作族的陈师傅便开始研究起了模型的制作。“那时候一到周末,有空了我就去学一学木工,偶尔也会买一些模型回家自个儿研究研究。”后来退休了,陈师傅更是一心钻研于此,从图纸研究、塑料样板研究、木料选择,再到船模的制作、安装、成型、上蜡,每一道工序都是他亲手完成的,工作台上堆放的胶水、铁钳、推刨、刮刨、刷子等工具成了他的“日常伴侣”。
虽说制作的过程描述起来仅寥寥几字,但真正制作起来,一个小部件就要花上好几个小时。以一艘高1米的西班牙无敌舰为例,船上有100余个滑轮,每个滑轮的长度仅1厘米,孔的直径仅为1毫米。“有时候零部件太小,我连拿都有些拿不稳,钻孔更是要聚集百分百的精力和眼力。”又比如船上的9片船帆,皆由红木制成。如何将平直的木头打造成弯曲的帆布?陈师傅通过耐心、细心、专心,将20片长度不一的木头打薄成木片,通过胶水粘合,形成一面帆,同时,另一面也以同样的手法制成,两面相粘合,方可成帆。“光一面帆就由40片木片组成,这个工作量其实非常大。”据陈师傅介绍,制作一艘1米高的舰船,需要花上3个月的时间,一天可能有6小时甚至更久的时间待在工作台前。
问及陈师傅究竟制作了多少件作品,他自己也数不上来了。“至少有八九十个了,有些是成品就送人了,有些我自己不够满意的,就留着再改一改、修一修。”陈昌华回忆说,做木质模型是一项精细活,必须保持心无杂念的状态。起初他做出来的船模不是样子不好,就是没有水准,只好一个劲地研究、借鉴,多番摸索、重头再来。困扰的时候他也会向杨古城和陈明伟这两位工艺美术大师请教,得到指点后继续投身于自己的船模世界。
陈昌华告诉自己,自己只做船模,不仅仅是出于对它的喜欢。在老一辈人心中,船坚炮利是祖国强大的重要标志,制作船模,也是他对祖国繁荣强大的祝愿。下一步,他将探索制作船上的场景,让作品展现出更生动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