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政务动态>>专题专栏>>归档专题>>海曙区全民投身五水共治>>工作信息

五水共治倒逼产业转型

发布时间: 2018- 01- 31    浏览次数:      来源: 海曙新闻网    

  海曙新闻网讯(记者张立)眼下正值冬耕繁忙时节,天胜农牧自主研发的水循环净化利用系统全天24小时不停运行,高效保障农场内的动植物生长需求。农场相关负责人表示,设置在不同区域的数百个水泵通过智能监测平台一旦达到设定水位后就能精准地自动化作业,不仅低成本地解决了供水和排涝问题,还能清洁循环利用实现污水零排放。

  天胜农牧让农场喝上清洁的循环水是我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解决农业污水直排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区按照“五水共治”决策部署,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将“五水共治”与工农业转型发展紧密结合,以治水倒逼产业升级,用结构调整反促治水,走上了一条经济生态的双赢路。

  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水里,源头在岸上,根子在产业。“海曙工业企业多,部分生产领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同时生态化农业生产模式尚未全面实施,农药化肥的施用仍然量大,对水体带来污染。”海曙区“五水共治”办相关负责人直言工农产业转型升级对水环境污染防治意义重大,“只有对污染大户进行整治,促进产业改造提升,才能根本上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

  以古林镇为例,不少企业存在污水直排的顽疾。2016年起,古林镇便对工业企业进行雨污水管道改造,并在改造实施中实行一户一档、分类实施,保证从源头控制污水直排问题的产生。据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辖区的嘉乐工业区、戴家工业区、飘香儿工艺品公司和宁波途众汽贸城等企业自行改造,做到雨污分流和污水统一收集,最终纳入市政污水管道;诚锋机械、麦中林服饰和开诚工艺等7家企业建成自行处理终端,在达到一类B水质后排入河道。对于部分尚未建成处理终端的企业,也已实施临时的排污管封堵。

  转型必先汰劣。去年开始,一场剑指电镀高污染行业的专项整治在海曙紧锣密鼓地进行。截至目前已有3家相关企业按照“一厂一策”方案陆续开展治理。按照计划,3家企业均于今年6月底之前完成治理,同时全区电镀行业也将通过提升企业装备、生产工艺和内部环保管理水平达到新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传统高污染农业项目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成为海曙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削减水环境源头性污染。据悉,全区关闭了禁养区内全部畜牧场,生化处理非禁养区养殖场畜禽排泄物;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和绿色防控等化肥农药减量技术模式,持续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曾主打花木经济的章水镇当舍则舍,积极落实退花还林工程,对1300余亩山地进行生态修复,根治水土流失等问题。“整治虽有‘阵痛’,但换回了青山绿水,全镇水质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章水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该镇向山水经济转型,大力倡导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先后完成杖锡樱花产业示范区项目、杖锡百合基地、低坪无患子基地和高山水果基地等10余处生态休闲产业园建设,减少高山水源污染。

  一滴水折射海曙生态发展理念。海曙不仅通过治水造福民生,更抓住了对工农业转型升级的倒逼作用,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智慧经济等新产业迅速补上缺口站稳脚跟,成为海曙工业投资的主要增长点;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观光农业兴起以及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生态养殖提升和种植业肥药双控与减量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相关数据显示,去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27.1%、30.4%,规上工业企业用水量同比下降9个百分点,重复用水量同比增加140余万立方米,同时以科技治水园区为产业龙头的一批节水治水新技术、新项目被广泛运用到海曙的治水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