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观乡地处鄞西山区,硬件教育资源不如中心城区。但是,龙观乡的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始终抱着一颗发展育人的初心,从点滴做起,将耐心、爱心、恒心融入到每一个细致入微的行动中,积跬步至千里,共同为山乡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着。
如今,在龙观,幼儿园、小学、初中,再到成人学校,都不拘泥于简单的课本学习,而是更多地挖掘本土教育亮点,融入教学实践,走出了一条个性化的山乡教育之路。
龙观乡中心学校
圆山村孩子一个音乐梦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到中午,伴随着悠扬的钢琴声,龙观乡中心学校的音乐教室内,传出一阵阵美妙的歌声。
多年来,给农村的孩子们搭建一个长期可持续的展示音乐才能的舞台,是龙观乡中心学校多年来所探索的;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出学生们的潜力,是教师们一直思考的。
2011年,学校组建了这个合唱团,并在短短5年内,获得3次区级艺术节比赛一等奖。“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农村孩子的音乐梦想。”音乐老师沈阳说。
“虽然农村的孩子缺乏声乐基础,,但他们朴实、懂事,对音乐的喜爱毫不逊于城里的孩子。”沈阳说,孩子们在排练中体现出来的认真劲和吃苦精神,总是让人十分感动。
合唱团成员宁美女告诉记者,她非常喜爱音乐。以前听音乐只是“乐在其中”,自从加入合唱团,经过专业的训练后,她现在听音乐更多的是捕捉跳动的音符,感受到心灵与音乐的交融,是合唱团点燃了她的音乐梦。
合唱团的老师虽然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但与孩子们呆在一起,他们更觉得欣慰,尤其是看到孩子们在气质、性格等方面发生变化后。
沈阳老师说,虽然农村孩子的音乐之路都是在学校里进行的,但是孩子们的音乐梦想并不会因此受到限制,反而更能挖掘他们的潜力,坚定他们的音乐步伐。
红色基地培养优秀品质
龙观乡地处四明山革命老区,区域内有着浓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走访红色基地,学习先烈精神”是龙观乡中心学校多年来所坚持的户外实践教育项目。
“与城里的孩子相比,我们的学生更能触摸先烈的遗志。”学校负责人介绍,将本土的红色文化底蕴,融入到日常教学实践中,不仅能切身实地地学习革命精神,还能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孩子们的优秀品质。
3月29日上午,龙观乡中心学校组织400余名学生,徒步5公里,来到了新落成的李岙村龙观革命史迹陈列馆,参加乡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启动仪式。
龙观革命史迹陈列馆系在区新四军研究会、老促会、龙观乡关工委的共同努力下,由李敏烈士活动旧址迁建而成。目前,新馆已修建完成,馆内不仅有记录详细的龙观红色革命故事,还增添了龙观发展的新篇章。新馆建成后,龙观乡又多了一个青少年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除了在教育基地进行红色教育外,学校还不定期邀请老党员到学校,为学生们宣讲龙观的革命史迹和先烈英雄故事,把爱国主义思想灌输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龙观乡中心幼儿园
耳濡目染中感知本土文化
“我想买玩具汽车。”看着眼前价值“8元”的玩具小汽车,中班的谆谆拿着“5元”的启动资金,在龙观乡中心幼儿园的“文化体验馆”里开启了“赚钱”之路。
“文化体验馆”是龙观乡幼儿园为小朋友们创设的社会学习场所。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通过参加各种模拟活动的方式,认识、感受、体验到本土传统文化,提前认知社会。
龙观乡有丰富的茶资源,茶文化更是底蕴深厚,加上山里还有大量的中草药,老师们借此在“文化体验馆”开设了龙潭茶坊和中医会馆,让孩子们简单地了解茶叶制作过程,在“望闻问切”中,体验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村村都有本土品牌文化,是龙观乡的一大亮点。幼儿园的“民间曲艺坊”便应运而生,幼儿园积极将各个村里的文艺骨干发展成幼儿园曲艺教学的主力军。每周,孩子们跟着老一辈的文艺骨干唱唱跳跳,虽不专业,却是有模有样。
此外,幼儿园还以“龙谷、龙溪、龙湾、龙潭”等龙观乡特有的名称,来命名龙谷民间艺术坊、龙溪商铺、龙湾藏书阁、竹艺坊等“文化体验馆”,还有生态木厂、龙溪码头、野趣驿站等户外运动场。其间,还融入了舞龙操、梁祝放松操等有地方特色的健身活动内容。
“最近,我们正在培养新一批的大班小朋友,进行角色转换。”园长俞玲艳说,将这些孩子从之前的活动参与者,转换为引导中小班孩子的“引领者”,不仅能强化孩子们的责任意识,还能让他们在不同角色的体验中,更加深入地认知家乡的文化底蕴。
寄乡情于户外活动
小溪、古村、乡野等元素被充分融入到龙观乡中心幼儿园的格局布置当中,一下子就体现了龙观山水之灵秀。随处可取的砖、瓦、石、木、竹等资源被充分利用到了幼儿园的各个角落。
晨曦中,刚到幼儿园的孩子们就围在室外的“自然角”里,欣赏着老师们用砖瓦、木桩、竹筒设计的酒坛、石磨、石臼等,在富有乡村气息的氛围中嬉戏。
“哥哥,这个是什么?”
“这个是石磨,用来磨豆浆的。”
玩乐中,大班的孩子当起了小班孩子的“老师”,耐心解答着小班孩子的一个个疑问。
“自然角”只是校园里的活动场所。近年来,龙观乡中心幼儿园还带着孩子们,走出校园,走进极具本土特色的茶园、桂花园、古道……让孩子们在亲近家乡山水中,让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走进他们年幼的心灵。
今年5月,幼儿园的120多名小朋友就在老师和家长志愿者的带领下,来到五龙潭生态茶园。萌娃们亲手采摘茶叶,观看茶叶加工流程,学着品茶,人生第一次体验到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龙观乡素有“桂花之乡”之称,金桂飘香时节,幼儿园的教师们便带着孩子走进千亩桂花园,说桂花、晒桂花、摇桂花……
再学习谋发展
随着农民科技意识的不断提高,农事已不再是原始的耕地播种,求知问技成了当下农业生产中的一大趋势。
每天一大早,在龙观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民、养殖户们就开始陆续登门,有咨询问题的,有请教施肥技术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师们忙碌的一天便开始了。
负责为农民组织培训的工作人员说:“从乡成人学校成立至今,每年都会为50~70名左右的老百姓定期组织农业知识培训,还经常深入田间、鱼塘,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服务。”
正在接受培训的李岙村村民洪师傅深有感触:“这样的培训,我们看得见、听得懂、用得上,对我们的农业生产指导性很强。”
去年,该校就组织了70余名养殖户进行了养殖培训,其中54名取得合格成绩。而这只是龙观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服务龙观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省标准化成校,龙观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不只是服务“三农”。学校本着服务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宗旨,开展了四大类培训再教育项目:以成人大专和成人高中为主的学历教育;以林特开发为重点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以奥克斯集团为核心的企业职工岗位培训;以龙观人文精神为主线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
“很多农民,或者企业的职员,到了一定阶段就会觉得知识用时方知少,这个时候成人学校就担起了‘再教育’的责任与义务。”龙观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负责人洪永和说。
老有所学所乐
“阿姨,如果有点中暑了,就按这几个穴位。”日前,在龙观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内,一场拔罐、刮痧、艾灸保健养生辅导讲座,吸引了乡里不少老年人前来。
今年年初,龙观乡在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现有场地、设备下,创立了乡老年大学,为全乡的老人们送去了满满的福利。
养生保健课、普通话培训、了解国内外形势、提高老人识辨能力课……课表上列满了一整年的培训教育课程,几乎每周都上课。
除了给老人们举办各类讲座、开设常规课程外,学校还外聘了老师,教老人们使用手机、电脑、照相机等现代化电子产品。
“没想到,现在手机的功能这么多。阿拉平时只会用来打打电话,其他软件基本上不会去用。”日前,该校就举办了一场“老人智能手机微信的使用辅导”讲座,50多名银发学员坐满了教室。
“划开屏幕,点开微信,选择要聊天的朋友……”课堂上,老人们一个个戴着老花眼镜,认真地将老师讲解的每一个步骤,工整地记在笔记本上。
“多少年没进课堂了,这次来上课,当然要认真啦。”79岁的周春园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着报纸上的二维码扫了一下,翻看公众号上的内容,老人直说:“太方便了,以后可以在手机上看报纸了。”
“活到老,学到老,这样才会快乐。”学员洪菊兰老人说,其实很多农村老人在学习上是“零基础”的,但学会一些新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