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庄旧事
时间:2016-04-25 00:00 浏览次数:

  从宁波市区出发,经柳汀街,穿过环城西路,沿联丰路往西行约4公里处,有一个地处城乡接合部、又是距离宁波市区最近的古村。这里三面环水,形如蟹状,民风淳朴,村民主姓周。这就是位于高桥镇的新庄村,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新庄是古广德湖湖水与塘的分界线,它的建村与一个叫薛朋龟的明州鄞县(今宁波市区)冷静街人有关。薛朋龟(1074—1146)为北宋政和八年(1118)进士,这一年,正是鄞西广德湖被毁的第二年。薛朋龟初授仙居县尉,兼主簿,时值连年饥荒,就奏请郡守开仓放粮,减免税赋,百姓得以渡过难关。他在衡州知州任期满后告老还乡,选中了风景秀丽环境幽静的广德湖东岸,置别业于此,由于是新建庄园,故名“新庄”。到了明初,原籍山东青州的周氏,自鄞西樟村迁入新庄,耕读传家,渐成宁波望族周氏的聚居地,因此,明代是新庄周氏家族最辉煌的时期,相继出过17位进士。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新庄在鼎盛时期有36条大弄堂,72条小弄堂,可谓四通八达曲径通幽。在古村的弄堂间穿梭,浮石塘庙、周氏宗祠、周氏阊门、周薇故宅等建筑让人流连忘返。

  浮石塘庙位于村东南,据庙内《重修浮石塘庙碑记》和《新庄浮石塘庙灵异碑》记载,该庙为明崇祯年间重修,供奉着率民众修建鄞江它山堰的唐鄮县县令王元暐,是乡人敬香祈愿、演戏娱神的重要场所。相传,广德湖废湖为田后,新庄的农田主要靠它山之水灌溉,而浮石自鄞江它山遗德庙旁浮水而来,漂到新庄这个地方就不动了,当地人认为这里风水好,是聚财敛宝的福地,于是建庙曰“遗德庙”,后因庙系“浮石所致”,乃更名“浮石塘庙”,所以新庄又叫浮石。如今,这块浮石依然静静地摆放在庙内,只是已经磨损,仅高约50厘米。但新庄人一直认为,正是浮石至此,才使新庄与它山水系有了割不断的联系,反映了村民的一种敬畏和感恩之情。

  浮石塘庙一侧就是重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周氏宗祠,俗称新祠堂,那是新庄最壮观的古建筑了。宗祠的正大门前是一对明代石狮子,歪着脑袋,十分可爱,其中一只石狮子的舌头有破损,相传在一次祭祀典礼中,那只石狮子因为偷肉吃而被族长敲破了舌头。宗祠分前后三进,典型的四合院格局,头进七间,正中三间为门厅;二进是三间二弄的享堂,显得庄严肃穆;后进是五间寝堂,里面供奉着周氏先人的牌位,最早的一位是明代曾任福建盐运使的周保。周保,字之翼,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任国子监丞,在任期间,申明条约,以身律士,成为监生的楷模。后任福建都转运使,专管地方盐务,这可是个肥缺,但他却以廉洁著称,废除旧习,发布新令,从不以权谋私,上下官员都敬畏恭顺不敢越雷池一步。卸任后回老家定居,所居仅小屋几间,并与妻子仆人一起从事农业生产,保持农人本色。

  老人们自豪地说,过去,周氏宗祠名下有许多祭祀田,由有名望的族人打理,收入用于祭祀等支出,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成为周氏族人祭祖的节日。新庄有春节祭祀分饼的习俗,正月初一,凡新庄周氏族人,男丁满16周岁,女孩出生后次年春节到出嫁止,都须去宗祠祭祖分饼。五更一过,宗祠执事人在庄内鸣锣三遍,族人前往宗祠祭祖。刚进谱的男丁在执事人的唱引下,按辈分排列成行,向祖宗画像行跪拜礼,礼毕后分饼。其余成人可自行参拜祖宗后落座,等待执事人分饼后离开。新庄人就以这样独特的文化民俗,依托宗祠维系,代代相传。

  从周氏宗祠折回,去周氏阊门。周氏阊门,原为周应宾故居的门厅。周应宾,周保子,是明万历十一年(1583)二甲第一名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今官邸早已毁,仅剩下阊门,旧时作为出入村子的唯一通道而留存下来。据老人回忆,在过去兵荒马乱年代,为防盗贼侵扰,族里就招募一些本村壮汉守门,还有更夫巡夜,确保一村平安。

  阊门的设计极为简单,单檐硬山顶平房,面阔三开间,进深三柱五檩,内悬“冬官第”“钦赐义门”和“大宗伯第”三块匾额,兆示着屋主当年曾经的辉煌和荣耀。过去文官到了这里必须下轿、武官必须下马,以示尊崇。可以说阊门是周氏家族的象征。村民告诉我,凡周氏族人新媳妇进门、女儿出嫁,还是出殡,都要经过此门,即便是住在阊门外的本族子孙,出殡时也会先抬入阊门,沿大弄堂转一圈后再从阊门抬出,寓意“生是周家人,死是周家鬼”。

  走进阊门,赫然可见嵌入门楼西墙的一块清代石碑。石碑立于光绪十八年(1892),为双面碑,分别为《稻令规约》和《禁洋烟碑》,可以看作是当时新庄村的村规民约,其中《稻令规约》内容涉及禁止偷盗秧苗,严禁攀折树木,禁摘观赏荷花,保护田埂、河漕等,如有违者罚馒头五百个,分送各家各户。阊门前原有旗杆夹和荷花池,可以想象,夏天荷花盛开时,风景这边独好!也说明周氏先人在一百多年前已具有很强的生态环保意识,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人也有强制的措施。

  往前便是周氏的老祠堂“云锦堂”和祖堂“绿润堂”了,前几年曾作为村老年活动室,现在村文化礼堂建成了,老年们下棋打牌休闲有了新去处,这也是时代的进步。再往西,就到了周薇故宅。《四明谈助》载:“周薇,明嘉靖中知六合县。历迁工部员外郎,升河南参议,未任,卒。其在六合,民的之甚,绘像于城楼而祀之。久之像损,走数千里至鄞,摹其遗像而去。其遗爱之人民如此。”一个离任的知县,因为在任期间甚有民德,当地百姓得知他病故后,就把他的画像挂在城楼祭祀,后来画像破损了,那里的百姓又不远千里至鄞,临摹其遗像复挂于城楼上。可见一个深得百姓爱戴的官员,即使在身后,也让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