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还记得去年9月上演的那一场别样的舞台秀《又见高桥》,那些令人难忘的传奇故事和民俗风情。
3月29日,在宁波美术馆举行的“高桥寻踪”美术作品展,你又将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高桥——画家笔下的高桥。
画家看高桥:沧桑巨变中的文化根脉
去年11月,高桥镇专门组织落户在联升村宁波万盛企业旧厂房内的“卖面桥社”艺术区十余位艺术家,进行了两天“游梁祝故里,品人文高桥”的采风活动。
虽然只有两天,却让画家们看到了很多展现高桥文化底蕴的东西:从水路参观老高桥、老街和大西坝;参观芦港村的上升永济桥、新桥、留下过圆瑛等高僧身影的接待讲寺、非遗项目长面的制作;参观王升大博物馆和新庄古村;参观梁祝文化园、居家博物馆、耕泽石刻博物馆……
“我就住在高桥,但这些桥,这些博物馆,这些村落,我从来都没去过。”较早入驻“卖面桥社”艺术区的女画家楼怡兰说,此次采风,那些看起来很朴素很平常的老房子,那些已经显得斑驳的古桥,老街,让她怦然心动。
“我尝试用淡雅的色调、水墨的意境来描摹我所看见的村落。我的此次参展作品中,就有一幅我想象月光下,乡村院落宁静优美的样子,桃花在悄然开放。”楼怡兰说。
擅长画海港的陈碧君在高桥行走中,最深的感触是:“那些还没有被城市化进程和现代文明席卷而去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守护。艺术的方式,也是保存好那些历史记忆的一种途径。”
水彩画家孙宁,花了四五天时间完成了那幅《穿越城乡》,那是他为高桥的地铁站量身订做的作品:“高桥有古韵,有文化,也有新貌。新老交替,城乡结合是高桥留给我的印象。”
画家们看高桥,也品高桥。朱鹏宏说:“高桥除了是百姓眼中有很多民营企业的西乡,除了有梁祝文化外,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东西,它是个文化古镇,需要去深入地挖掘,慢慢地沉淀。”
画家画高桥:岁月留痕的人文之美
一对明黄的石狮子,两个处于画幅中心,却占比很小的红色人影,这就是青年画家汪磊对梁祝文化园的诠释。
仔细看,石狮子就像是公园门口的那一对,两个人影携手相依的姿势,也像是梁祝化蝶的造型。而就在这耀眼的黄色和红色周围,是大团的黑色、紫色的笔墨——一个虚化的时空,在云雾缭绕的混沌中,让梁祝的故事显出了永恒。这幅作品被命名为《蝶梦千年》。
画展策展人安然,是“卖面桥社”主要发起人之一,她说,这是“卖面桥社”首次集体在宁波美术馆这样一个规格较高的艺术展馆亮相。
安然说:“我从没画过桥,但这次画高桥,桥是个很重要的元素,我画了很多桥,想形成一个系列。”
在安然所作的《梦幻高桥》里,古老的高桥在一片水波光影里伫立着,四周树林茂密,整个画面处理得像是一首唐诗的意境。而她的另一幅作品《望春桥上望春波》,石桥、古树、老屋所构成的画面,也不是如今望春桥的景致了。与《梦幻高桥》的朦胧感觉不同,这幅“望春桥”的色彩和线条,呈现得非常清晰和逼真,有一种明亮和通透的质感。
在高桥,尽管那些古桥依旧,但周边的房子、道路等,都不是旧时岁月的模样。但那些桥本身所承载的岁月,却被画家看到,被画家跟随着他们心中的感觉,画到了作品中。
区文联副主席、艺术评论家江志勇在画展的序言中说:“值得一提的是,画家们对刻画江南的‘桥’都情有独钟。这次共有多幅写生作品蕴含‘桥’的元素,其中四人从不同的角度绘制了高桥镇的标志——‘高桥’。”
老高桥、梁祝文化园、耕泽石刻博物馆、新庄古村、地铁站……这些高桥的地标,都成为画家们的创作素材。
朱鹏宏的一幅关于新庄古村的作品与众不同,他记得那天看到的情形:“我们去了一处很有意思的地方——古村中的洋学堂,民国时期的西式建筑,如今里面已经空空荡荡,当时正是黄昏,余晖照着那栋房子,像是走到一个被喧嚣世界遗忘的时空里。”
在画面上,黑色调的西洋建筑,已经有些岁月的沧桑感,配着昏黄的底色,有些沉寂和肃穆,这古村中一处不被关注的景物,俨然有了深远而陌生的气象。
创作过程中,朱鹏宏还去了解了那所学堂的历史,创办人的故事。他希望像这样带着明显地域特征的写生作品,是一道正在诉说着什么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