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1-03-31 10:29 来源:海曙区统计局 浏览次数: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二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关键之年。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先争优、主动作为,努力稳增长、促转型、重民生、保稳定,区域经济步入平稳增长的常态化区间,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逐步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取得显著成效。


  一、综合

  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0.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二产业61.99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338.10亿元,增长10.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8%和82.2%;三次产业比重为0.0:15.5:84.5。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2.7%,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4.5%,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6.0%,金融业增长5.9%,房地产业增长17.7%,其他服务业增长8.4%。国际贸易业、现代物流业、信息产业、现代商贸业、金融业、中介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八大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0.7%。


  表1: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分行业情况表

指 标 名 称

绝对值(万元)

增长速度(%

地区生产总值

4000882

10.3

第一产业

0

0.0

农林牧渔业

0

0.0

第二产业

619931

12.0

工业

439470

13.2

建筑业

180461

6.5

第三产业

3380951

10.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10753

12.7

批发和零售业

657251

14.5

住宿和餐饮业

93781

16.0

金融业

1017515

5.9

房地产业

415823

17.7

其他服务业

985828

8.4

营利性服务业

507437

7.9

非营利性服务业

478391

9.1


  图1:三次产业构成

  地区生产总值地均集约度为13.59亿元/平方公里,税收地均集约度为1.91亿元/平方公里。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13.18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9473美元),比上年增长11.0%。

  图2:2006-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1]

  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18亿元,增长11.3%。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61亿元,增长15.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支出分别为3.26亿元、3.40亿元、0.90亿元和1.69亿元,分别增长8.7%、8.9%、-11.7%和-6.6%。

  图3:2006-2010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0230个,保持公益性岗位1200个;失业人员再就业7099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450人;培训失业人员3498人次,培训外来务工人员1214人次;发放用工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灵活就业补贴、再就业援助补贴7390.2万元,受惠群众达2.6万人次。


  二、工业、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0%;实现工业总产值355.38亿元,增长22.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45.40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国有企业实现产值249.93亿元,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产值67.69亿元,私营企业实现产值8.48亿元,港、澳、台商投资和外资企业实现产值10.60亿元,其他类型企业完成产值8.70亿元。在总产值中,大中型企业实现产值317.81亿元,增长22.9%。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340.99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出口交货值36.19亿元,增长19.7%。产销率达到98.72%。实现利润总额4.79亿元,增长13.2%;实现利税总额7.23亿元,增长15.1%;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04亿元,增长102.0%。


  表2:2010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工业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值

增长速度(%)

饮料酒

千升

21983

4.3

印染布

万米

1825

1.8

服装

万件

10041

18.2

室内训练健身器材

13290

-35.2

塑料制品

6568

18.7

天然大理石建筑板材

平方米

10161

16.9

钢化玻璃

平方米

200754

-37.0

铁合金

4475

57.0

金属切削机床

2674

26.2

金属轧制设备

1699

-26.3

电力电容器

千乏

1600725

9.6

碱性蓄电池

(自然只)

10342274

17.7

原电池及原电池组(R20标准只)

万只

14854

-15.9

家用洗衣机

1580574

7.2

灯具及照明装置

(台、个)

3340770

-35.1

电子元件

万只

4332

35.0

光学仪器

台(个)

173188

49.7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8.0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注册在我区的资质建筑业企业有115家,其中二级及以上资质企业达44家。全年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49.17亿元,增长36.7%;施工面积896.8万平方米,增长32.1%。实现工程结算收入126.31亿元,增长29.7%;实现利润7.22亿元,增长49.2%。年末从业人员5.97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669人。

  图4:2006-2010年建筑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2]


  三、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

  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6.60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额35.72亿元,增长91.1%;基础设施投资额18.73亿元,增长101.3%。

  图5:2007-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分产业来看,第二产业投资0.13亿元,比上年下降62.6%;第三产业投资66.47亿元,增长32.7%。


  表3:2010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指标名称

投资额(万元)

增长速度(%

第二产业

1311

-62.6

工业

1311

-62.6

服务业

664725

32.7

#住宿和餐饮业

5765

-91.8

房地产业

453455

41.8

科教卫体文广

68922

-23.9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2520

536.2

  全年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额35.72亿元,比上年增长91.1%。按工程用途分,住宅开发投资额15.60亿元,增长95.2%;办公楼开发投资额4.96亿元,增长73.3%;商业营业用房开发投资额4.74亿元,下降39.5%。


  表4:2010年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绝对值

增长速度(%

房地产开发投资额

亿元

35.72

91.1

住宅

亿元

15.60

95.2

办公楼

亿元

4.96

73.3

其它

亿元

15.16

93.6

房屋施工面积

平方米

1907701

21.1

住宅

平方米

949287

21.6

办公楼

平方米

242929

16.9

其它

平方米

715485

22.0

商品房销售面积

平方米

344566

37.2

住宅

平方米

251379

58.2

办公楼

平方米

50586

28.9

其它

平方米

42601

-19.6

现房销售

平方米

39994

-49.6

期房销售

平方米

304572

77.4

  四、国内贸易、旅游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260.09亿元,增长18.0%,住宿和餐饮业实现22.36亿元,增长17.0%。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粮油类增长17.7%,肉禽蛋类增长9.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4.8%;化妆品类增长3.3%;金银珠宝类增长52.8%;日用品类增长31.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9.8%;中西药品类增长12.8%;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32.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5.9%;汽车类增长37.5%;家具类增长5.0%;通讯器材类增长21.8%。

  图6:2006-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年末拥有星级宾馆20家,其中五星级宾馆3家,四星级宾馆5家。全年接待国内游客51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5%;实现旅游收入73.05亿元,增长18.6%。


  五、对外经济、招商引资

  全年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62.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2%。其中,出口总额50.85亿美元,增长26.1%;进口总额12.13亿美元,增长43.7%。贸易顺差38.72亿美元。

  全年完成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300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69.2%。2010年,境外设立企业10家。

  全年引进外资项目30个,比上年增长3.4%;外商项目总投资额16773万美元,增长278.8%;合同利用外资4214万美元,增长3.8%;实际利用外资3200万美元,下降8.1%。

  

  图7:2006-2010年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新登记内资企业2221家,新增注册资本(金)13.3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2%和22.0%;新登记个体工商户2743户,新增资金数额1.20亿元,分别下降6.8%和20.0%。落实《关于支持自主经营鼓励创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年登记办理“零首付”企业3家、住宅商用企业113家、商务楼宇集中办公企业63家、500万元以上企业72家。全年注销内资企业802家。

  全区9层以上商务楼宇达到98幢,商务楼宇面积总量达331万平方米。在建商务楼宇15幢,建筑面积55.7万平方米。借助这些商务楼宇资源,人才、资金、商务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高端要素迅速集聚,2010年新进驻楼宇企业1105家,主要为国际贸易、金融、管理、咨询、信息类现代服务业企业。


  六、交通运输、邮电业

  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限额以上交通运输企业[3]实现货物运输总量507.76万吨,下降3.5%;旅客运输总量566.90万人,增长22.2%。


  表5:2010年货物、旅客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指 标 名 称

单位

绝对值

增长速度(%

货物运输总量

万吨

507.76

-3.5

#道路运输业

万吨

335.04

16.1

旅客运输总量

万 人

566.90

22.2

#道路运输业

万 人

90.27

22.0



  全年实现邮电通信业务总量20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93.64亿元,增长12.4%;邮政业务总量9.49亿元,下降1.8%。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271.25万户,下降6.0%;移动电话用户数达625.16万户,下降4.9%。国际互联网(宽带)用户131.39万户,增长2.3%。


  七、金融、证券、保险

  地区总部在海曙区的银行业企业有15家,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4803.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0%,比年初增加624.96亿元;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5139.74亿元,增长21.6%,比年初增加914.19亿元。

  地区总部在海曙区的保险业企业有25家,实现保费收入101.03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其中人寿保险实现保费收入60.46亿元,增长24.9%。各类赔款给付28.84亿元,增长4.4%。

  海曙区年末拥有证券营业部16家,实现成交总额6965.55亿元,比上年下降12.3%;年末拥有期货营业部7家,实现成交总额17311.12亿元,增长90.0%。年末证券交易投资者开户28.13万户,增长7.1%。


  八、教育、科学、人才

  全区现有中小学24所,在校中小学生27634人。义务段入学率、中小学巩固率均为100%,初中升入高中段的比例为99.9%,三残儿童入学率达100%。有幼儿园43所,3-5岁入园幼儿9623人,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137.2%。市现代化达纲校(园)达到18所。学年末在编教职工2016名,其中专任教师1868名。中小学教师合格学历分别达99.8%和100%,其中高一层学历分别达到94.1%和94.5%;幼儿教师合格学历达100%,其中高一层学历达97.1%。全区常住人口年教育培训率达82.5%,学习型家庭、街道、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创建率分别达到13.2%、25.0%、13.6%和52.0%。

  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6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科技型企业4家,市级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3家,市级电子商务试点企业2家。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60项,其中国家级6项。网上技术市场及产学研平台发布技术难题26项,签约5个项目,成交金额1330万元。全年实现授权专利693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6项。

  组织346家次企业参加省、市级招聘会7场,达成就业意向7000余人;组织免费网上招聘会11场,达成就业意向3284人;举办首届楼宇经济紧缺人才招聘会,参会企业160余家,达成就业意向450余人。全年引进各类人才417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03人,高级职称人才10人,柔性引进行业紧缺人才46人。大力实施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年末我区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中人才资源数达6.79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3.42万人。


  九、文化、卫生、体育

  全年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300余场次,“中华古诗词吟唱大赛”被评为第六届省未成年人读书节优秀活动案例。新增市级社区文化宫5家,为社区图书流动站送书8000余册。《网络女孩》获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海曙区成为唯一一个连续两届获全国“群星奖”的县市区,《路灯下》等节目获第七届全国“四进社区”汇演优秀节目奖。牵线引进了上海电子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浙江天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和美文化艺术中心被命名为市第二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增各类文化企业240家。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工作,新公布14处海曙区文保单位和文保点。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540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场所2562家次,立案37起,停业整顿4家次。

  创建成为首批“浙江省卫生强区”。拥有直属卫生机构12个,门诊部以上社会办医疗机构25个,拥有床位645张,全年门诊量354.8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6%,五苗接种率为99.14%。积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区3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面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配备基本药物(包括省增补)419种。向无医保的困难居民发放《社区基本医疗服务证》8679本。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成功举行第二届新市民运动会和第八届机关运动会,组织参加市第四届社区运动会。柔力球、健身球成为我区群众体育特色项目,在全国各类比赛中名列前茅。完成更换、安装16套社区健身设施路径,接纳更新原房产商建造的8套社区健身设施路径。在浙江省第14届运动会中,我区运动员夺得9.45枚金牌、5枚银牌、19.5枚铜牌;在宁波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共获6金7银4铜,团体总分名列全大市初中组第三。


  十、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

  户籍人口逐年下降。年末户籍人口302384人,比上年下降0.7%,其中非农人口302362人。出生人口2397人,死亡人口140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40‰。

  图8:2006-2010年户籍人口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市区)30166元,比上年增长10.2%;人均消费性支出19420元,增长6.7%。

  图9:2006-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全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4万人,年净增4.4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5万人,年净增2.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9.9万人,年净增0.7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5.4万人。

  全年受理劳动纠纷投诉案件324件,清欠工资130.8万元,结案率达100%;健全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全年劳动争议立案326件,申诉标的1143.9万元,为劳动者挽回损失226.1万元,结案率达90.1%。

  全年有150家企业和27980人次参加捐款,募集善款1188.3万元,其中“一日捐”632.2万元,赈灾捐款388.1万元。累计救助困难群体4439人次,救助支出达758.0万元,比上年增长67.0%。开展“爱心超市”、“白内障复明”、“生肓关怀”、“单亲母亲”等公益性活动。


  十一、生态建设、社会安全

  成功创建“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和“放心放射源区”,率先开展节能型宾馆(餐饮业)试点活动。生态经济进入良性循环,清洁生产、能源监察全面推进,全年工业化学需氧量(COD)净减排40.79吨,二氧化硫(SO2)净减排49.70吨;辖区内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0%以上,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达90%以上;36家医疗机构医疗废弃物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深化完善餐厨垃圾专项整治和再生资源回收管理,73家餐饮企业完成餐饮油烟和小区噪声污染。开展模范(绿色)单位创建工作,2所学校分别创建全国绿色学校和省级绿色学校,7家单位申报创建市级环保模范单位。

  平安大区建设深入推进,扎实开展打击侵财犯罪“风暴系列”行动、“疾风”扫黄专项行动、打击整治“两抢一盗”等专项行动,圆满完成世博安保等各项安全保卫任务。全年共侦破各类刑事案件3840起,比上年增长3.2%。扎实推进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和应用,严密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全区共立刑事案件6161起,下降1.6%,其中“两抢”全部案件下降21.1%。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3526份,完成136幢高层建筑专项整治,对首批12幢达到隐患整改要求和36幢实施消防设施维保服务外包的高层楼宇进行奖励,全年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7.3%、7.1%、3.7%。


  注:1、本公报中的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正式数据以《宁波市海曙区统计年鉴-2011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个产业的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4、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

  5、限额以上交通运输业指铁路运输业,年营业收入1500万元及以上的公路旅客运输业,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道路货物运输业,年营业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内河旅客运输业,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沿海旅客运输业、客运港口业和其他水上运输辅助活动业,年营业收入1500万元及以上的远洋货物运输业、沿海货物运输业、内河货物运输业和货运港口业,年营业收入1500万元及以上的运输代理服务业。

  [1]按照国家核算制度,根据“二经普”的GDP对“一经普”以来历年的GDP数据进行了修订。

  [2]按照国家核算制度,根据“二经普”的GDP对“一经普”以来历年的GDP数据进行了修订,因此建筑业增加值数据进行了修订。

  表1: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分行业情况表

  [3]因宁波市公运集团迁至江北区,2010年划归江北区统计,同历年数据不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