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仙玉:论普查员的选调、培训和激励
时间:2010-05-07 14:41 来源:区统计局 浏览次数: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国务院决定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工作面广、量大,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通过人口普查可以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人口基础信息。建设团结高效的普查队伍,是搞好人口普查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造就一支高素质、能战斗的普查员队伍,有效解决普查员选调、培训、调查补贴落实等工作,是做好人口普查工作一项新的课题,本文进行尝试性研究,仅作引玉之砖。


一、普查员的选调

普查员是人口普查一线工作人员,是清查摸底和入户登记的具体承担者,他们的素质高低,关系人口普查清查摸底和入户登记的质量,关系人口普查源头数据质量,关系人口普查工作的成败。普查员的选调工作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选调普查员的条件:一是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能工整、清楚地填写人口普查表;二是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信任,作风正派、待人和气,具有奉献精神;三是能认真负责、工作细致、吃苦耐劳,能够独立工作者;四是身体建康,能够坚持工作者。

(二)选调普查员基本途径:一是从村(居、社区)委员会干部和相关管理人员中选调。从我们市人口普查办公室调研所掌握的情况看,村(居、社区)委员会中的副职干部和相关管理人员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组织协调能力较强,总体素质比较高,还对本村(居、社区)的情况比较了解,可以作为普查员的首选。但我们也发现,农村地区的村会计有相当部分年龄偏大,60岁以上的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还有不小80岁以上的老人。如果选调他们担任普查员,虽然有对本村和村民小组以及全村户籍状况熟悉的优势,但是由于年龄偏大,不太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对人口普查表中的有些指标含义难以理解透彻,而且行动也不太方便,因此还要再配备一名年轻人陪同去清查摸底和入户登记,戏称为“拐杖”。二是选调那些身体比较健康,有一定文化程度并愿意为人口普查发挥余热的本地退休干部、教师以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思想觉悟高,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而且对本地的情况又比较熟悉。三是有计划地选调本地大、中专和高中师生来补充普查员的不足。这方面的选调工作要事先早作安排,可以结合学校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来进行。其优点是:组织纪律性强、业务接受快。缺点是:对当地情况不熟悉,具体入户登记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难度。四是面向社会招聘人口普查志愿者。通过正规的途径,按照人口普查工作的基本要求,把一些热衷于参加人口普查的社会各界人员招募起来,充当普查员。其优点是:他们自发、自愿参加人口普查,有责任心、事业心;能服从安排、吃苦耐劳。缺点是:他们来自社会各界,有些人对当地的情况不熟悉,具体入户登记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难度。

(三)选调普查员的数量和配备:《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地理区域划分工作细则》要求,每个普查区(村、居、社区)划分为若干个调查小区,调查小区的人口规模一般掌握在300人左右。从“五普”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调查小区的人口规模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大会造成普查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了清查摸底和入户登记任务,过小会造成普查员配备的浪费。调查小区人口规模的大小,应当根据普查区域的地形或人口居住的复杂情况而定。如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和实际居住人口比较复杂的调查小区,其人口规模应掌握在200人左右,一般的调查小区的人口规模接近300人为好。在每个调查小区配备一名普查员的基础上,选调时还应考虑一定数量的机动普查员。有必要确定机动普查员,特别是对那些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和实际居住人口比较复杂的普查区更有必要。一方面能够补充个别普查员因特殊情况不能坚持普查岗位的空缺,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充实工作量大,难度大的普查区力量。


二、普查员的培训

普查员的培训工作必须要在保证规范有序的基础上,从人口普查工作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培训方式方法,在培训登记方法、指标口径的同时,还要加强入户访谈技巧的训练,提高登记取数的准确性。

(一)规范业务培训有关制度和纪律。为确保普查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要有严谨周密的培训计划,对培训的内容、组织方法、考核总结、评先评优和激励机制等,都应有详细计划和周密安排。同时要制定培训考勤制度,参加培训的普查员都要按时上课并在签到册上签名。还要在培训现场设督导员,其职责是不定期地对培训现场进行巡查,及时纠正不认真听课者,严格培训纪律。业务培训都要紧扣人口普查的方案,关于指标属性解释、界定、普查表的填写等,一定要统一口径。通过严格培训和考核,切实提高普查员的业务素质。所有普查员必须参加由县级人口普查机构组织进行的业务和入户访谈技巧的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发给统一印制的“普查员证”,持证上岗。

(二)选择适当的培训方式方法。要保证业务培训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在实际操作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精简培训程序。第六次人口普查是一个规模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需要培训的内容很多,各级人口普查机构特别是县级以下普查机构在实施培训时要努力精简培训程序,切忌贪多求全。一些非业务性的内容,如“六普”方案的结构,普查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普查员的职责、义务等,虽然也十分重要,但这些培训内容可以通过面上的宣传教育或印发《第六人口普查普查员工作手册》来解决,不必列入培训程序,占用集中培训的时间。二是要分阶段实施培训。“六普”业务培训工作量很大,如果系统地进行集中培训,可能要花7天左右的时间。要把几千人的基层普查员统一集中到县一级进行培训,难度显然是有的。并且,普查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人统盘接受能力相对较差,众多内容满堂灌很容易混淆。因为人的记忆能力是与时间成反比的,时间越短,事物在大脑皮层的印记越多;时间越长,事物在大脑皮层的留存越少。培训的时机选择在与“六普”清查摸底和入户登记的时间越近越好。如果培训过早地进行,培训过的内容很容易被遗忘。要从“六普”工作的实际出发,业务培训要按照做什么就培训什么的方针,实行分阶段培训。可将普查业务培训分为若干部分:划区绘图、清查摸底、入户登记、快速汇总、复查审核等,按照普查工作进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在每一阶段工作开始前,组织一次短期的、富于可操作性的培训,把本阶段工作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操作规范、注意事项等讲透彻。使普查员能分段参加培训、分段记忆,现学现做,这样的培训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要实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由于普查队伍人力资源有限,部分素质高、能力强的普查员在完成入户登记之后在村、乡级普查机构组织下,可能还要承担编码、审核、快速汇总等工作任务。因此,应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按照谁承担工作任务,谁接受培训的原则进行,保证业务培训的专业化和高效率,同时也能有效降低培训成本。

(三)加强入户访谈技巧的培训。由于人口普查是进行入户访谈的方式,人口普查对象可能会觉得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配合程度不一定很高。普查员的访谈技巧如何,直接影响到入户登记的准确率,因此有必要对普查员进行访谈技巧的培训。入户访谈技巧,归纳起来主要是把握好“八字方法”,即访、讲、看、听、问、算、比、赞。一是把握好“访”的时机,普查员首先要佩戴证件进行入户访谈,一般在晚餐前后比较理想,这时大部分的普查对象在家,对于一些工作时间不固定的对象可预约访谈的时间;二是要注重“讲”的效果,普查员对普查对象要作耐心细致的政策宣传,讲解人口普查的目的和意义,说明这次普查将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普查得来的资料对外只提供乡镇(街道)以上的汇总情况,不提供具体家庭的资料。特别是针对个人的隐私方面的资料会严格保密,如有泄漏将追究责任,普查资料不作处罚的依据,尽量打消超生户的思想顾虑,自觉地如实申报调查项目;三是巧用“看和听”的方法,普查员入户访谈时,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先请普查对象拿出户口簿,然后对照当时在家的现有人口的情况,再看一看有没有幼儿衣服和用具、有没有“灵堂”设置的痕迹,观察他们的表情是喜气、还是悲哀的等等。听一听有没有摇蓝在摇动或幼儿发出的声响等与人口变动相关的信息,还要仔细观察住房结构及用具设置情况;四是讲究“问”的艺术。普查员入户访谈与普查对象说话态度要和蔼,用亲和的语言,避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或用生硬的言语进行对话。可与其拉拉家常,使户主觉得你这个普查员是和气、诚实的。在访谈顺序上,应先易后难,先问一般性的问题,后问敏感性的问题,询问的问题要紧扣主题,问清所要调查的有关内容,不要离题太远。有些比较难的指标不能直奔主题,用变通、灵活的方式取得普查表中的资料;五是要提高“算”的本领,有些普查对象特别是租住的对象,不一定知道现住房的详细面积,要在前面“看”和“问”的基础上,要帮他们估算住房的面积,还要有估算建房费用的本领;六是掌握好“比”的尺度,普查员拿到户口簿时,如果该户是三代以上同一户口簿的,比一比代与代之间的年龄差距是否合理等;七是用活“赞”的妙处,大多数人喜欢听赞美其家庭(包括住房和人),普查员要抓住人们的这一心理,略加运用,会使访谈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如在与户主访谈时,可用恰如其分的语言赞美该家小孩,有助于访谈工作的顺利开展,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要把好培训教员的选聘关。在“教”与“学”的这对矛盾中,要想给普查员一碗水,承担人口普查业务培训的教员必须具备一桶水。不然,普查员会感到疑惑不解。所以,各级普查机构要选调那些不仅文化素质高、思想认识程度好、工作责任心强和业务能力要强,而且口头表达能力更要强的人员担任人口普查的业务培训教员。培训教员选聘后,要认真组织编写教案和进行试讲试听。编写教案和试讲试听,既是培训工作的准备阶段,又是培训教员实施教学的“临战”阶段,是培训链中的必要环节。作为人口普查培训教员,一是要认真学习国家人口普查方案和上级人普办下发的有关资料,吃透其精神实质,切实领会和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认真组织材料,编写教案。二是要学会“对症下药”。用个别交谈,有条件的可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培训对象的整体文化素质,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因人施教。在此基础上,县级人口普查机构要组织人口普查业务培训教员,进行培训前的轮流试讲试听,让“试听者”给试讲的培训教员挑“疵”、找“碴”,然后提意见、议良方、谋对策,以便更好地改写教案、完善授课的方式、方法。


三、普查员的激励

普查员工作在第一线,较苦、较累,应该得到相应的报酬。为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以往的普查都是以完成清查摸底和登记的工作量来计酬。如农业普查是以完成清查摸底和登记的农户为单位,经济普查则是以完成清查摸底和登记的法人、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为单位进行计酬。

但是,要确保人口普查登记质量,如果仅以完成工作量来计酬,笔者认为有些欠妥。应结合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为了充分发挥普查员的主观能动性,加快人口普查的清查摸底和入户登记工作进度,可以实行“计件工资”制,以完成工作量的多少来确定普查员报酬;二是为了保证人口普查数据源头的质量,可以实行“质量工资”制,按完成工作质量的高低来确定普查员的奖金。各地可结合实际,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普查员报酬的分配方案。然后,按照制定的分配方案,在普查员完成所承担的人口普查清查摸底和入户登记工作任务之后,及时进行工作质量检查和验收并根据验收结果,核发“计件工资”和“质量工资”,验收不合格的要责令其返工进行纠错且其“质量工资”要打折扣,起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目的。在物质激励的同时,还通过可以评选优秀普查员等精神激励因素,并在各级人口普查工作先进评选中,分配一定数量的名额给工作在第一线的普查员,通过会议表彰等形式,进一步调动人们参与普查的积极性,这对于以后的各项普查工作都是有积极意义。


四、普查员报酬的保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口普查经费和物资准备是做好普查工作的根本保证。“六普”工作量巨大,动用的人员、印发的表格和资料比往常的普查都多,必须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作保障。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关于人口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分级负担的规定,根据需要编制人口普查经费预算,分年度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及时拨付,足额到位,决不能出现因经费问题而影响人口普查工作正常进行的状况。人口普查经费预算中应首先考虑到普查员的劳动报酬。鉴于“六普”与“五普”相比,一是人口总量,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增大,也就是普查登记对象增加和难度加大了;二是物价上涨和最低工作标准的提高,导致“六普”清查和登记成本的上升。各级财政部门在预算“六普”经费时要确保比“五普”有明显的增加。同时,各级人口普查机构也要加强经费管理,力争少花钱,多办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经费合理、节约使用。

根据我们市人口普查办公室调研所掌握的情况,我市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经济发达的地区,有些乡镇(街道)的预算外经费收入甚至超过财政总收入,解决普查员的劳动报酬困难不大;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的乡镇(街道),基本上没有什么预算外经费收入,主要是依靠县级财政下拔的经费来维持日常工作和发放工作人员的工资,靠他们自己来解决普查员的劳动报酬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还是依靠上级财政的专项补贴来解决。为全面落实好普查员的报酬问题,使普查员报酬足额发放到位,各级人口普查办公室应积极采取措施,确保普查员报酬及时足额兑现。

要保障普查员报酬,首先是要认真调研、积极沟通。从人口普查准备阶段开始,各级人口普查办公室要把落实普查员报酬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重点调研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普查经费落实情况,做好有关经费预算,加强与财政部门的协调、与政府相关领导的汇报沟通,研究解决普查员报酬问题;其次是要突出政府行为、解决实际问题。第六次人口普查,不是部门行为,而是政府行为。各级政府分管领导、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长作为当地人口普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多检查督促,及时解决人口普查工作中存在的诸如普查员报酬落实难等实际问题,有必要将普查员报酬列入人口普查的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确保普查员的劳动报酬足额、及时发放到位。同时还要将人力、财力、物力和精力向基层倾斜,充分调动普查员工作积极性,确保普查源头数据质量。

(台州市人口普查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