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凤平:人口普查清查摸底之探讨
时间:2010-05-07 15:15 来源:区统计局 浏览次数:

根据浙江省人口普查办《关于开展浙江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调研的通知》浙人普办[2009]23号文件要求,湖州市人普办结合本地实际,分别到南浔区公安分局、泰安路社区、江南社区、吴兴区龙泉街道,采取召开会议、实地考察、重点走访等多种形式开展清查摸底调研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清查摸底如何才能做到“区不漏房、房不漏户、户不漏人”。

我市三县二区,共有68个乡镇街道所管辖的1266个村(居)委会。据初步测算,全市常住人口大约285万人左右,按300人左右划分普查小区,全市约有1万个普查小区。按此规模在正式入户调查前进行大规模的清查摸底任务重、工作量大。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具体摸底时间安排在2010年10.11-10.31较为合适,整个工作在11月1日正式登记前结束,前后共计20天时间。具体工作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缺一不可。

1、实地摸查是清查摸底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地域情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流动人口变动很大。我市五普外来人口为31万人,外出人口为23.6 万人,而今年这次人口调查初步估算外来人口为 65万人,外出人口为25万人,因此先行开展实地摸查,尤其是在人口流动量较大的区域进行实地摸查,分析划区,对于准确划分区域是非常重要的。如:我市吴兴区龙泉街道市陌一、七社区,由于老城区拆迁较多,人、户分离现象较多,约占30%以上,人口地域变化复杂,调研时街道干部表示到时一定要通过了实地踏勘,重点投入较大的力量,掌握社区人口住房分布状况,确定边界,明确小区间界线、分界物。只有这样,在划分小区时才能切实做到不重叠、不交叉、不遗漏的全封闭区域。

2、合理划分调查小区是清查摸底的前提。

在划分普查小区的大小时,既要考虑调查员能够承担的调查登记工作量,又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总体上掌握一个普查小区现有人口加户籍外出人口在300人左右。为了准确划分小区,应广泛收集村级区域、人口、住户等属性资料。一是取得当地派出所及村(居)委会的支持和配合,由他们提供人口与住户相关资料。二是由民政部门提供地域划分标准;三是参照土地部门与城建部门相关图册。根据以上三点因地制宜划分调查小区,具体操作要有利于调查工作为出发点。如有的自然村常住人口可能略多于或少于300人,以自然村为一个调查小区较为合理;城镇整幢商品楼不应一划为二,总的情况是既掌握了总体规模,又体现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力求最佳的合理划分调查小区。

3、精心绘制调查地图是清查摸底关键。在绘制工作前,应收集了每个村(居)的行政地图以及第二次经济普查地图作为参考,再进行实地踏勘,并按常住人口300人左右划分小区的总体原则画出小区边界,做到区不漏房,房不漏户,边界清楚,并注明边界线之公路、河流、街道、村小路、绿化带以及标志性建筑物名称等。

4、准确编制《户主姓名底册》是清查摸底保障。调查小区《户主姓名底册》的编制工作非常重要,他直接影响到普查的质量。调查员依据调查小区地图的实际情况设计调查路线,进行地毯式上门摸底,房号、户号与小区地图完全一致,确保房不漏户,户不漏人,并要注明本普查小区空挂户、人户分离户、空房户、外国籍等特殊情况,重点掌握本普查小区内的出生和死亡人口情况。


二、开展摸底工作的作用。

1、提高普查效率及质量。在清查摸底工作中,对所在的小区进行了区域划分,划分了小区的个数及人口数,绘制了地图、编制了《户主姓名底册》,并且摸清了小区内的特殊情况,为正式上门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普查的质量。

2、预约正式上门的时间。《户主姓名底册》中有“预约上门”一栏,这为今后正式普查打好了基础,特别是租房的外来人口的调查,如果摸底时房主不在,由房东约定一个时间转告外来租户;外出人口,如摸底时在家而正式上门时不在家的,那就约定一个时间把情况反馈到居委会即可。

3、起到加强宣传的效果。调查员在入户摸底的同时,还要承担起人口普查宣传员的责任,向被调查户发送《致住户的一封信》,并采取多种方式做好宣传工作,使人口普查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以便在普查登记工作中取得群众的支持和配合。


三、实际调查摸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户主姓名底册》设计不够科学。《户主姓名底册》的设计在整个调查摸底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真实地记录了摸底工作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关系着下一步正式调查的质量。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试点调查摸底工作细则(试点用)的《户主姓名底册》,我们认为首先是有的指标设计可以简化,如,“房屋属性(是否住房)”,没有必要把居住房屋的属性作为摸底的内容;“户口待定”没有必要单独列开,如需摸底放在备注即可。其次是指标之间不够通俗,调查员理解不清,如:第10栏“摸底时居住在本户,户口在其他普查区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数”,这个指标设计太复杂,如设计为“外来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则较为理解;第11栏“本户户籍人口中外出不满半年的人数”、第12栏“本户户籍人口中外出半年以上的人数”这二个指标我们认为是当地户籍外出的人,摸底时没有必要分半年以上、半年以下二种情况的,这些指标的设计使调查员既难于理解又混淆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摸底的效率,也不利于与后续正式调查资料进行比对。

2、外来人口流动性大且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但由于外来人口的流动性很强,又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特别是未办理居住证的外来人口,无固定的职业的租房户,且房东不与他们一起居住的,比如:在夜总会等娱乐场所工作的人、跑运输的人等等。流动性很频繁,调查员几次三番上门都找不到人,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难以摸清人口数,给摸底调查带来困难。还有是外来人口的出生也很难摸清,因为大部份外来的打工者,难于承受当地生小孩费用,回老家生产的很多,生好小孩后又回来了,这样出生人口就漏报了。

3、外出人口基本情况难于掌握。由于外出人口外出时间长短不一,地点漂浮不定,特别是家中只留老人、小孩的全户外出户,尤其是城镇的居民,社区也很难掌握外出人口的去向及基本情况,这样在普查中很难确定外出人口的登记地与外出的时间,容易造成漏登、错登的现象。另外,有些外出人口是为了到外地计划外生育,这部分出生人口也漏报了;外出死亡的人口如不到当地注销,也容易漏登。

4、摸底工作上门难。由于在清查摸底入户调查前,户口整顿、抽中的试点区均要上门调查,这样,容易使群众会产生误会,我家早已调查过了,怎又要来了调查了,可见调查摸底上门次数的频繁,容易造成群众不理解甚至厌倦的情绪。其次,现在有些居民的配合程度较差,有种防备的心理,特别是那些从事美容、美发和餐饮等服务性行业以及娱乐业等外来人口普查登记配合程度更低,导致了清查摸底上门难的现象。再则,有些调查员工作责任较差,《户主姓名底册》凭村(居)委现有的资料填写,摸底工作走过场。


四、提高调查摸底质量的对策建议:

根据新形势下开展人口调查摸底工作的难度,结合我市调研的实际情况,为确保调查摸底工作的质量,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做好摸底前的基础工作。针对人口调查对象变化快,人难找等实际问题,我们认为摸底前必须充分准备,夯实基础。一是要科学合理设计《户主姓名底册》,保证《底册》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二是要提前收集掌握计生、医院、派出所、民政等部门的有关资料。三是事先了解所辖区内的基本概况,比如像我市吴兴区龙泉街道区域内有一所教职员工近三万人的师范学院,应考虑独设普查区;还有就是本区内变化较大、情况较复杂、比如整村拆迁、外来人口占比较多的区域等等,事先应做到心中有数。

2、开展灵活多样的调查,摸清流动人口。针对流动人口调查难问题,在具体调查时,一是加强部门联系,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对于外来人口多,情况复杂的区域,可由派出所、外口管理部门派人亲自陪同调查员进行摸底调查。二是对于外出难掌握的住户,填写预约单,留下联系方式,由户主确定访问时间。对居住在出租房中的外来人口,可将摸底表交房东负责问清情况,填写清楚。摸底时在表中注明流动人数、联系方式、并商定登记时间和地点。三是对于流动人口的出生、死亡人数,要设法与对方联系,要做好思想工作,如实申报,以便查实。

3、认真排查、核对,确保不重不漏

为准确摸清调查小区内的基本情况,一是要将摸底调查结果与部门资料特别是公安、计生、卫生、殡葬等部门资料比对、排查,尤其要做好对出租房的房东、空置房的房主以及外出的户籍人口和出生人口、死亡人口等重要指标的核对;二是做好实地与调查小区地图、户主姓名底册的核对工作,确保“区不漏房,房不漏户,户不漏人”。三是,要认真做流动人口的跟踪摸底。因为流动人口流动比较频繁,在摸底结束后,调查对象仍在发生变化,应及时进行跟踪摸底,随时掌握人员变动情况,并要认真做好查漏补缺。四是对于初次上门的未遇户,通过邻居或其他途径约定时间再次上门摸底。

4、尽量减少普查登记前的上门次数,以保证普查登记质量

除调查员上门外,按照户主姓名底册的要求,我们可以通过社区(村委)、派出所等单位事先了解本地区的空挂户、人户分离等情况,并通过出入境管理部门了解到当地居民的国籍等情况,对于出生、死亡人口等的调查摸底,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对于出生人数,首先分别计划生育管理部门联系,逐层拿出有关生育资料,其次就是发动调查员走访村(居)老居民、医疗社医生等办法。而“死亡人数”资料取得相对单纯一些,与殡仪馆、医院联系后,即可拿出较完整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