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在三亚市河西区机场路社区居委会进行流动人口和人户分离人口专项试点普查工作,本次试点于2009年10月20日开始准备工作,12月1日零时为试点普查登记标准时间。省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对普查试点工作十分重视,多次派出专业人员驻场指导,在三亚市统计局及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试点工作任务。
调查显示, 试点普查区三亚市河西区机场社区居委会是外来人口聚集较多的地区,占该地区的人口超过五成,户籍中外出人口不多,而“候鸟型”人口众多,人口流动性大,是出生和死亡人口容易漏报的地区。初步统计,该地区总户数4604户,登记的总人口13787人,常住人口9873人,占总人口的71.61%。户籍中人户分离人口777人,其中的外出人口534人,占常住人口的5.41%。外来人口7546人,占总人口的54.73%,其中:外来人口中常住的人口4166人,占常住人口的42.20%。流动人口(包括“候鸟型”人口)3380人,占常住人口的34.23%。港澳台或外国人23人。
一、普查登记中值得推广的主要做法
1、关于“候鸟型”人口的登记方法
每年10月开始是三亚的旅游旺季,前来三亚过冬人数不断增多,这些省外“候鸟型”人口及流动人口是普查登记工作的难点。我们采取的方法有:一是加强宣传。在“候鸟型”人口聚居地或物业小区最醒目的地方悬挂宣传横幅,在出入口,特别是电梯口张贴宣传标语、一封信和普查表内容。二是摸清这部分人在家的时间。向小区物业保安了解情况,确定该户大概有多少人居住,并记下这部分人在家的时间,节约入户登记时间,可减少多次进入小区找不到人。
2、关于境外人员的登记方法
摸底时确认是境外人员的住户,普查员记好详细地址,然后聘请翻译入户登记。
3、关于入户不配合调查的登记办法。入户登记时被调查户不配合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认识普查员,也不了解人口普查的目的和意义。我们采用的办法是:一是强化宣传。在普查区醒目位置悬挂宣传横幅,在宣传栏张贴公告,让群众明白人口普查是政府行为,了解普查的目的和意义。二是张贴普查员的相片。在小区宣传栏或醒目可张贴相片的地方张贴本普查区普查员的相片并注明身份,并说明普查员入户摸底和登记的时间。三是尽量抽选物业小区的管理员或保安担任普查员。四是加强协调。如物业小区管理人员不是普查员,我们可以请物业小区的管理员或保安担任引导员,打好交道方便入户。五是对于“钉子”户,可联合一两个普查员同时入户做调查户的思想工作,一般情况下调查户都会配合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部门的工作协调不力
做好各级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工作是人口普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本次试点普查,公安、计生等相关部门没有参与进来,部门资料的采集未能顺利进行。试点检查时,还发现有的普查员并未能按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安排,在登记前把小区地图、摸底底册做好,不能按普查工作进度做好试点普查工作。
2、安排时间过短,造成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
由于时间仓促,普查小区地图未划分好,指导员、普查员的培训时间过短,只能针对主要的内容进行讲解,不够全面、系统,造成指导员业务不熟,普查员对表的理解未能达到要求。因为大部分普查员从未做过人口调查,未能真正理解普查工作要点,对所要调查的小区范围也不明确,匆忙上阵,在登记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3、隐私意识增强,配合程度降底
随着人们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隐私意识也随之增强,这对人口普查要正确采集有关个人信息带来难度。本区流动人口多,对社会安全问题较敏感,部分被调查户对陌生的调查员不敢开门;外来人口不理解人口的登记原则,认为他们户籍在外地,应在外地登记。也有个别普查员和被调查户磨擦、顶撞事件的发生。
4、全户外出登记难度大
对于一些居住户,由于有两套以上的房屋,而把原户口地住房出租给他人居住;或者因生活原因,全户外出谋生,形成“空挂户”,普查员不知道他们现居住何方,居委会也不了解并掌握他们基本情况,普查表填报难度大。
5、物业小区空房户难确定。由于有些物业小区大部分是 “候鸟型”住户,且楼层高,有些户主只住三两天就走人,物业管理人员或保安也不熟悉情况,普查员多次上门都很难判定是否有人居住。如碧海蓝天花园,2100套房已全部卖出,摸底时有1200户人居住,但调查时只有489户能找到人并配合登记,仅占摸底时总户数的40.75%。
6、出生、死亡人口的登记难度大
出生和死亡人口登记是人口普查工作中最大的难题,超生户一般情况下不会如实申报,特别是对于外来人口,他们会声称这小孩不是自己的,或者会说才刚来几天,过两天就走,不允许普查员登记。而小区管理员对本区居住的人口也不了解,让普查员难以断定,容易造成漏登。对于死亡人口有些普查员询问技巧没掌握好,不好意思开口询问,怕措词不当就会被赶出门,让调查无从进行,所以只要自己判断不能确定有死亡人口的住户,普查员不问,这样往往会漏掉死亡人口的登记。据本次试点普查结果显示,人口出生率只有8.00‰,死亡率更低,仅0.41‰。
三、建议
(一)关于组织和培训问题的建议。
1、突出政府行为,加强部门协作。如何充分调动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和支持,利用部门资源为人口普查服务,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各级人口普查办公室都要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明确人口普查准备工作每项任务、每个环节的执行单位和责任人,构筑自上而下、层层抓落实的目标责任体系,确保普查各项准备工作落到实处。。
2、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切实加强对普查对象的宣传解释工作。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好宣传工作规划,保证必要的宣传经费,采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动员。要大力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宣传,使各级领导能充分认识到开展人口普查的重大意义,确保地方各级政府真正履行好组织实施普查的职责,确保普查人员独立行使普查权。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宣传车、文化演出、横额、标语、墙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普查政策、要求和意义,切实搞好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动员,打消普查对象的思想顾虑,引导广大群众依法配合普查,如实申报普查项目。
3、认真选调,强化培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动员如此庞大的队伍并对其进行系统的人口普查知识、技能和责任心的培训,工作量和难度相当大。各级普查机构,特别是基层普查机构要早动手、早研究、早规划。如,人员从哪些方面选调、培训怎样组织、如何落实劳动报酬等。要紧紧依靠政府来动员社会力量,完成普查人员的选调。要注意尽量将有过普查或大型调查入户经验的人员选调出来,形成骨干队伍。此外,要强化对普查人员的培训,培训要细致,有针对性。组织学习人口统计理论和人口普查方法,熟悉人口调查指标体系和各指标的具体含义,如何填写好普查表各项目,积极探索新时期入户调查的方法、方式、技巧,为组织好本地的普查工作做好人才储备。
4、普查员证统一管理。在信息化发达,法治意识和隐私意识增强的今天,被调查户对于陌生的普查员不知以何种方式可确定普查员的身份,以至于不配合,也害怕所报的资料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普查员证要全省统一规范化,是否可以做到通过电话就可明确普查员的身份。
(二)关于普查表问题的建议
1、《摸底底册》指标设置不能过多,指标的确定应以易懂为准。本次普查试点使用的摸底表《户主姓名底册》,指标多达17项,调查员入户摸底,形如登记,工作量大不说,被调查户也感到厌烦。摸底的目的主要是确定住房有无人居住,住了多少人,建议不必设置那么多的项目指标,增加难度。此外,底册里注明的普查区是否可改为乡(镇、街道),这样可便于普查员对表的理解。
2、本户中外出人口和寄户人口填写短表。由于申报人不了解家庭外出人口和寄户人口的工作情况,他们在外地是否有工作,做何种工作,申报人并不一定知道,建议这些人口填短表就可以了。
3、在校学生不填写就业情况指标。在校学生目的是学习,个别学生可能利用公休日或假期外出打工,但都是短暂的,若按在校学生可以填写就业意义不大,建议按第五次人口普查做法,在校学生不填写就业情况指标。
(海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