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华侨人口试点调查总结
时间:2010-05-10 10:20 浏览次数:


为探索查准查实华侨人口的可行性办法和措施,完善第六次人口普查调查方案,了解华侨结构、流动和生活的基本情况,在国务院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的领导下,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讨论稿)意见,浙江省人普办选择在温州市、丽水市开展华侨人口试点调查工作,这对于在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浙籍华侨的浙江来说也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试点取得圆满成功。通过试点,我们探索了涉及华侨人口普查业务和组织实施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方法、步骤,发现了影响数据质量的一些问题和隐患,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试点总体情况

(一)调查的组织实施

本次试点调查在国务院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的直接指导下,由浙江省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人普办)统一领导组织实施,温州市、丽水市统计局及瑞安市、鹿城区、青田县统计局负责具体实施。

(二)调查的工作流程和基本要求

本次试点调查主要分区域划分、清查摸底和入户登记等三个阶段。

区域划分阶段主要完成试点抽中区域的调查小区划分和小区地图绘制工作,要求“区域完整、边界清晰、区不漏房”。

清查摸底阶段是本次试点的中心环节,主要有三方面的任务,一是全面扫描整个调查小区,逐户访查,编制《户主姓名底册》,掌握人口底数;二是对于在国外、港澳台有居留权人口或者外国人口的户,还需按人填报《侨情调查表》,摸清华侨人口状况;三是对于入户登记区域的户,发放《上门登记预约单》,与住户预约入户登记时间。

入户登记阶段要根据摸底资料和事先预约的登记时间,逐户登记《华侨人口试点调查表》。调查标准时间为2009年11月1日0时,入户登记时间为2009年11月1日至11月5日。调查对象包括两部分人:一是2009年10月31日晚居住在本户的人;二是2009年10月31日晚未住在本户,但户口登记在本户的人。

(三)试点调查的范围

本次试点在温州市鹿城区临江镇山根村、瑞安市玉海街道滨江社区、丽水市青田县鹤城镇宝幢社区、青田县山口镇山口村等四个村(社区)同时进行,滨江社区和宝幢社区作为城镇区域试点地,山根村和山口村作为农村区域试点地。其中,在宝幢社区、山根村的全部区域和滨江社区、山口村的一半以上区域(华侨人口相对集中区域)开展区域划分和清查摸底,并分别在滨江社区和宝幢社区抽取200~300户左右进行入户登记。


二、试点主要做法

(一)认真细致抓好组织、宣传和后勤保障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省人普办、省公安厅、省侨办、省侨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华侨人口试点调查工作的通知》,对试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省统计局副局长、省人普办主任黄建生亲自筹划试点调查的各项准备工作,亲临瑞安和青田作试点动员,并深入调查现场指导试点工作的开展。周东春副主任和省办其它工作人员分组蹲点现场,自始至终参与试点并进行业务指导。市、县两级领导也高度重视。温州市人普办、瑞安市统计局、鹿城区统计局联合成立了以柯向伟主任为组长的试点工作组;青田县成立了以副县长为组长的试点调查领导小组。镇(街道)、村(社区)干部于试点期间全力融入普查试点。正是有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才使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2、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做好宣传工作,是争取试点调查对象配合的重要手段。瑞安市、鹿城区、青田县统计局认真部署,采取了张贴试点调查通告、发放《致被调查对象的一封信》、悬挂横幅、设立村级宣传橱窗、电视宣传等各种手段,特别是动员社区和村委会的干部做大量具体细致的现身宣教,入户清查前由每个调查员在试点区域挨家挨户发放公开信和预约单,取得了较好效果。试点调查区域的人口普查涉侨试点调查工作基本做到家喻户晓,为调查员入户登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3、调查经费和物资准备充分。省人普办为华侨人口试点专门拨付经费,保障了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补贴的落实到位。同时统一准备了试点培训教材、宣传公告、上门预约单、试点调查表、普查员调查用具等并及时运送至试点所在地,市、县也准备了普查员证等物资,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高效有序进行试点业务准备

1、精心设计调查方案。华侨华人调查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再加上华侨调查涉及许多政策问题,全国人口普查方案还在完善中,调查难度很大。在征求有关部门和专家意见及调研的基础上,省人普办制定了《浙江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华侨人口试点调查方案》,设计了《浙江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华侨人口试点调查表》、《侨情调查表》和《户主姓名底册》。方案对此次试点目的、调查范围、标准时间、调查对象、调查项目、调查的组织实施等都给予详尽说明。温州、丽水根据省办试点方案的要求,细化了工作安排,明确了每项工作完成时间和主要负责人,确保试点工作有序进行。

2、认真选调和培训“两员”。调查员综合素质和责任心直接关乎试点工作的成败。省、市统计局选派多名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专业骨干担任指导员,并抽调杭州、宁波、台州三市的业务骨干参与瑞安试点。严格普查员选调标准,瑞安、鹿城共选调普查员35名,县(市、区)统计局及重点涉侨乡镇还抽调了近20名业务人员;青田县选调了31名调查员,全是村居干部和小区物业管理人员。为提高培训效果,讲课人员做到一般指标与重点指标区别对待,指标解释与事例相结合,问答与讨论相结合,听课与测试相结合。通过多形式的培训,参加试点人员利用晚上时间进行讨论交流,解疑释惑,及时掌握和消化培训内容。

3、广泛收集整理部门资料。为方便入户登记和检验清查结果质量需要,试点调查业务组及时收集了公安户籍资料、外来人口登记资料、小区居住人员名册、物业管理部门资料、外来育龄人员调查表。经过分析,对参考价值高的公安户籍资料、外来人口登记资料、小区居住人员名册进行了整理,去粗取精,形成了一套可用于参考的资料。

4、开展区域划分和地图绘制工作。为认真做好普查区域划分和示意图绘制工作,相关业务人员多次深入现场,核对每幢楼房和每间房屋。青田、瑞安和鹿城试点区域均按照试点方案的要求划分调查小区,并绘制电子地图。从实际清查摸底工作情况看,试点调查地图能够满足试点清查需要,基本达到“区不漏房”的目标。

(三)全力以赴抓好清查和登记两个关键环节

1、统筹兼顾开展清查摸底。本次试点调查清查摸底工作紧紧围绕试点调查目的展开,不仅要将试点区域范围内的清查对象摸全、摸准,重点还要检验清查表式设置的科学性、明确清查指标口径、探索清查摸底方式方法。摸底工作坚持做到全面扫描、逐户访查、不重不漏。工作中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调查的现场业务指导,省、市人普办业务骨干分别加入到各调查小组,协调解决调查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加强各调查小组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充分利用上午、中餐等调查休息期间,每天召开进小组碰头会,汇报进度,了解困难,并对共性问题统一作出部署;三是为克服白天入户难碰到普查对象的问题,各调查小组坚持放弃中午和晚上休息时间,确保清查工作入户完成。

2、突出重点实施填表登记。经过前期大量的准备工作,11月1日起正式开始入户登记。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严格操作流程。要求调查员一定要按照试点方案要求,把握工作进度,保证工作质量,做到紧张有序,忙而不乱。二是加强指导交流。及时召开业务研讨会,对工作进度实时把握,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加强质量审核。要求调查员每天晚上对当天登记的调查表认真审核,以避免发生逻辑差错。同时要求调查员对每天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归纳总结,提出对策和建议。

全体调查员不辞辛劳,以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走遍调查小区内家家户户。为碰到调查对象,有些早晚在门口等待;有些通过领居、朋友和亲戚来了解情况;碰到不配合的调查对象,调查员做到文明礼貌、耐心细致做宣传解释工作,通过诚心换取调查对象的理解和配合。

(四)认真抓好试点工作的分析总结

11月4日和5日,省人普办分别在瑞安和青田召开试点总结会,省、市、县参与试点的业务骨干与社区、街道调查员代表参与会议,就如何提高调查表指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如何准确规定指标的口径范围、如何明确华侨人口的归属登记、如何确保调查对象的不重不漏、如何实施有效的宣传手段、如何提高普查员业务培训效果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会后各试点地继续认真开展了数据分析评估工作,组织精干力量对试点表进行认真审核和编码,并形成试点书面总结报告。温州还就山根村的试点数据与当地派出所、计生、侨情调查资料进行深入对比。


三、试点发现的主要问题

通过试点调查工作的实践,我们发现华侨人口调查存在不少困难,也为我们下步工作提供了许多启示。

(一)华侨人口的调查难度非常大,漏登、重登均难以避免

如何把握好华侨人口不重不漏是调查工作中最大困难。要确保华侨华人人口不重不漏,不仅在操作中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甚至许多登记中原则性的规定也会情况太复杂而顾此失彼。

1、户籍注销、全户出国、留守老人等现状,使得不论按照户籍地还是亲属居住地口径登记华侨人口均存在大量漏登。当前人口普查的实践中,为了确保人口的不重不漏,尤其是不遗漏,一般规定在户籍地和实际居住地两边登记,再通过计算机处理剔除重复,得出常住人口。但是,通过试点我们发现,由于华侨人口在户籍政策等方面存在不同于国内流动人口的特性,使得不论按户籍地还是国内亲属居住地口径来登记华侨人口,在登记口径原则的制定上就会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1)户籍注销,使得按户籍地原则登记缺少依据

由于历史原因,我省大多数华侨的户籍被当地公安部门注销,虽然近几年政策有所改变,但因为恢复华侨户籍门槛过高,多数华侨仍是有中国国籍但没有户籍。试点调查数据表明,有43.2%的华侨的户籍被注销。就单从户籍来看,就存在部分华侨的户籍被取消、取消户籍后又恢复、一直保留户籍、现户籍地与出国前户籍地不同等四种情况。华侨人口户籍资料的缺乏,使得按照户籍地原则登记缺少依据,调查员入户前无从了解该户的人口状况,给摸底和调查带来很大困难。如果这一户属于全户外出或者留在家里的人不是非常清楚出国人员的现状,则极易出现漏登现象。

(2)全户出国或只有留守老人,使得漏登现象难以避免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华侨数量骤然增多。一开始是老一辈华侨办理国内的亲人前去接班,后来这些出去的人以各种名义亲帮亲、邻助邻、友带友带人出去,就像滚雪球一般,产生许多出国“家族链”,有的家族链竟达五六百人之多。“全户出国”甚至“整个家族出国”,由于调查员无法与他们联系上,村(社区)也不清楚他们的情况,他们尤其是他们在国外的后裔就容易被漏登。同样的,对于仅有年纪很大的老人留守在家里的家庭,由于老人不了解在国外人员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出国多年并且有第三代甚至更多代的华侨华人家庭,许多在家的老人都不清楚孙辈、曾孙辈及其配偶有多少人,因而也难以开展调查。

(3)国内亲属从农村搬到城市居住,也使调查难度增大

由于许多华侨的户籍被注销,因此不能简单地采用户籍地原则进行登记。为此,我们在试点中规定为户籍地或出国前户籍地原则进行登记,即对于未注销户籍的华侨在其现户籍地登记,对于已注销户籍华侨或华人在其出国前户籍所在地填报(通过入户时询问)。但由于存在全户出国,或者许多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华侨都会在城市买房子让其父母居住,在户籍地(农村)登记时就会由于不能面对面地询问登记,从而出现漏登、错登登情况。

2、归属登记原则难以操作,使得按亲属居住地登记的重复现象难以避免。为了减少华侨人口的漏登,并提高登记信息的准确性,我们在试点中同时规定了如果调查户里有直系亲属在国外,则也登记华侨华人亲属的信息,即按亲属居住地原则登记。但是,这个规定又带来了重复登记的问题。当华侨华人在国内有多个亲属,甚至不住在同一村(社区),如果不明确归属登记原则, 则重登现象非常普遍。例如,一家4口旅居荷兰,其双方父母、兄弟姐妹均在国内,该户若不明确归属登记,很容易造成重复登记。我们在试点中也制定了一个归属登记原则(从高到低优先登记):本户、男方父母、女方父母、子女(从大到小)、兄弟姐妹(从大到小)、祖父母、孙子(从大到小),如果无直系亲属的,则在出国前户籍地登记。但是,虽然有原则规定,但是实际操作起来还是难以控制,尤其是当这些国内亲属不在一个村时,控制重复登记的难度很大。

(二)准确填报华侨人口调查表指标的难度大

为了掌握华侨华人人口的信息,准确甄别华侨华人人口,在本次试点中我们专门设计了一张《侨情调查表》,由有亲属在国外的户进行填报,但调查员在入户登记中发现一些家庭户的部分指标无法准确填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准确填写全家外出户的华侨人口信息难度大。通过询问华侨、华人在国内的亲属,很难完整获得《侨情调查表》中相关指标信息。通过邻居、亲戚或越洋电话进行了解,也只能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普查员经常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2、准确填写留守人员为老人或小孩的华侨华人人口信息难度大。本次试点调查发现:有些华侨华人有了孙辈、曾孙辈,由于有些华侨平时与国内亲属联系不多,无法申报华侨后代的具体指标内容,甚至大部分老人根本无法讲清其第三代、第四代人员的姓名,更何况其他指标。

3、《侨情调查表》部分指标设置太专业,实际操作难度大。为了加强与部门政策和数据的衔接,在设计《侨情调查表》时,征求省侨办、侨联的意见,按照《关于印发<关于界定华侨外籍华人归侨侨眷身份的规定>的通知》(国侨办〔2009〕5号)文件的要求,增加了一些严格按照政策要求界定华侨人口的指标,如“合法居留权”、“长期居留权”、“永久居留权”、“累计居住月份”、“国籍”等专业术语。这些指标一方面由于专业性较强,且各国对居留的政策规定不一样,培训难以到位,普查员不易准确理解,实际操作困难多。现场登记中发现,一些普查员将“是否取得‘长期居留权’或’永久居留权’”与“是否取得‘国籍’”混为一谈,将Q13指标全部圈填为“否”。另一方面,大部分申报对象(除本身为华侨外)根本不清楚什么是“合法居留权”、“长期居留权”或“永久居留权”,或者知道概念但不清楚其在外亲属当前的实际居留状况,因此无法准确提供准确信息。部分非法出境户更不愿意主动说明,为了面子甚至隐瞒真实情况。在涉及居留时间的问题中,几乎所有被调查者只会告诉涉侨人员大致离开国内时间,但无法准确计算合法居留权年数,也记不清楚2年或5年内居住在国外或港澳台时间。

(三)侨情调查难度大,势必影响人口普查清查摸底等工作质量

1、使得摸底数据质量受到影响。《户主姓名底册》增加了侨情指标后,由于侨情调查的部分指标专业性强,操作难度大,调查员的关注重点被转向这些难度大的指标上,一方面,在培训时就影响了其他流动人口等重要指标的理解;另一方面,由于时间紧迫等原因,在摸底时也忽视了对其他人口指标的核实。

2、使得清查摸底阶段的工作量将大量增加。本次试点中,《户主姓名底册》中增加相关侨情指标以及有华侨亲属填报的《侨情调查表》,都要求在摸底阶段完成,这使得摸底阶段的工作量增加了2-5倍。首先要判断是否有出国人口,其次要认真计算、分析在国外人数,复杂情况户还需绘制人口关系图。从摸底阶段的入户情况看,普查员每天只能填写《侨情调查表》5-6户,约50-70人,有些华侨人口多的户(有50多人),半天只能填报1户。以温州为例,按温州侨办口径现有华侨华人42.5万人,预计需要6000—8500个工作日。再说,当前的普查工作环境也不利于开展侨情调查工作,如:部分乡镇领导对普查工作重视程度在下降、普查力量明显不足、普查经费落实难、社会配合程度难等。侨情调查所增加的工作量将给原本普查员选调难、县乡普查经费紧张的局面雪上加霜,给搞好人口普查清查摸底工作提出更大的挑战。

(四)调查质量不容乐观,数据评估公布难度大

1、华侨调查的数据难以保证。在华侨华人调查中,由于存在着上述诸多原因导致的难以克服的漏登、重登、错登等问题,使得最终的调查数据质量难以保证。本次试点中,我们对部分试点采取《户主姓名底册》和《侨情调查表》分两次入户登记的方式进行,通过对这两张表中涉侨数据的比对分析,我们发现有41.8%的户两次登记的华侨华人人数有变化,近50%的户在“是否加入外国籍”这个指标上有变化,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受普查口径、范围及申报者对本户华侨华人情况熟悉程度等影响。另外,侨眷的登记口径更加难以界定,许多调查户在姓名、出生年月、取得合法居住年限、学历、合法居住时间等指标中,由于申报者不清楚华侨华人的实际状况,存在不少缺项。

2、调查结果与原有华侨数据衔接难。近年来,随着华侨华人与家乡的互动逐渐频繁,各级政府尤其是在一些侨乡,纷纷筑巢引凤,吸引华侨参与当地经济建设,倡导华侨参与公益事业。为了打好“侨”牌,当地政府在2006年省侨联组织的华侨华人调查的基础上,对华侨数据进行了评估,并对外发布了主要数据。但仅从总数上看,原有的评估数据就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华侨华人的口径偏大,由于婚嫁、搬迁等原因,许多华侨出国前的户籍和居住地已经不在本县(市、区)范围内,但2006年的调查中仍作为本地华侨登记,并计入当地的华侨华人总数;二是数据评估的弹性大,由于认为华侨调查难度大、漏登情况严重,许多县(市、区)政府发布的数据都对原始调查数进行了评估修正,部分地区甚至增加了1倍多。因此,与历史数据的衔接难,以及本身华侨调查不可避免的重漏现象存在,如何公布侨情数据将成为各级普查机构最大的难题。


四、几点建议

综合试点调查工作实践和当前普查工作环境等因素,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简化调查指标,降低调查难度

华侨华人调查有别于其他人口调查的最大特点就是,调查员一般不能直接面对华侨华人本人来询问登记,而只能由其在国内的亲属、邻居或其他知情人作为申报人代答,但由于仅有留守老人,或者与国外人员联系不多、不了解具体情况,不同的居住国政策不同等因素,申报人对华侨华人的许多指标并不清楚,使得调查质量下降。因此,如果将来开展专项的华侨华人调查,建议能够简化调查表式,尤其是尽量减少“合法居留权”、“永久居留权”、“合法累计居住月份”等政策性很强、非本人难以弄清楚的指标,以降低调查难度,提高调查数据的质量。

(二)进一步研究规范华侨华人的登记口径

准确、操作性强的华侨华人界定口径,是做好华侨华人调查,确保登记人口不重、不漏、不错的首要前提。必须结合华侨华人调查是由国内亲属代为申报的实情,进一步提高界定口径的可操作性。同时,还要加强与国家相关政策口径的衔接,以及加强与原有数据口径的衔接,提高相关部门、地方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调查数据的认可程度。


五、试点工作的体会

(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开展人口调查工作的前提条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程浩大,要求高、任务重、历时长,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本次试点较为成功的主要经验就是得到了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各级领导的重视,以及侨办、侨联、计生、民政、公安、街道办、社区多单位、组织的大力支持,才将组织实施、技术准备、后勤保障等多项工作落到实处,保证试点工作达到预期目的。

(二)有针对性的宣传动员是开展人口普查的重要环节。人口普查工作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涉及千家万户,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的配合与参与,只有把人口普查的政策宣传到位,才能得到普查对象的积极配合,才会在百忙中如实申报调查指标。试点过程中开展了全方位的宣传动员,正式入户调查中得到了绝大部分调查对象的积极配合。

(三)选好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是普查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普查质量要从基层、源头抓起,因此选好普查员是普查质量的保证。在选聘好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同时,村、乡级指导员的业务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基层普查机构要把业务能力最好、责任心最强的人员选聘来主抓普查质量。普查工作繁琐细致、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其中绝大部分会很好地配合,但也有极少数人员不理解、配合程度差,需要调查员不怕千辛万苦,用意志与诚心来感化普查对象。

(四)全程的普查质量控制是关键。普查的各个环节都将直接影响到普查登记质量,从宣传动员开始,划区绘图、清查摸底、业务培训到入户登记,都要制定全程质量控制办法和工作目标,各个环节紧密相扣,分阶段循序渐进把好质量关。要认真开展清查、核查、巡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法落实质量控制措施的到位,指导员要及时组织普查员开展普查表的相互核查,各级普查办要抽调精兵强将组织开展全面的核查、巡查和质量抽查。

(五)灵活多样的调查方法是普查质量的保证。各级普查办首先要突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制订详细的培训材料和调查技巧;其次及时发现各类问题和解答疑难,及时总结经验;第三是对外出人员集中的村庄,普查指导员要收集相关的资料帮助普查员开展普查登记。同村外出人员的去向、从事的行业和职业等方面会有较多的相同之处,对外出人员,特别是全家外出人员的普查登记,不能以个别普查员的想象来完成,一定要通过多渠道了解详细的信息。